北京智化寺旅游攻略
北京旅游 2022-03-12 23:18www.1681989.cn北京旅游景点
坐落在禄米仓胡同的建成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英宗赐名而得名。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
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至今已经历了560余年的沧桑风雨,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保存完整的四进殿宇堪称目前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又是一座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禅林净土。游人倘佯在殿宇院落中,或漫步或小憩,追溯它兴衰隆替的历史,品味它美轮美奂的建筑,礼拜塑铸精湛的造像,欣赏色彩依旧的壁画,瞻仰历朝历代的佛经,看呢喃的雨燕在钟鼓楼上下穿梭,任历尽沧桑的古乐从心灵拂过,是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难以寻觅的情怀。
初建之时是明英宗时期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宦官王振,山西大同 (今河北蔚县)人,早年入宫,接受教育。英宗朱祁镇当年被立为太子时,王振以东宫局郎之职侍奉左右,与英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及宣宗朝旧臣辅政,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深得英宗宠幸。据《明史·宦官传》记载“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穷极土木”。正是从正统七年开始,王振真正开始了无所顾忌的专权生涯,使明仁宗、宣宗开创的宽厚仁爱、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转入到宦官专权时代。此后,太监汪直、刘瑾、魏忠贤相继步王振的后尘,对明代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入犯明朝,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由于王振越俎代庖、指挥无能和骄傲轻敌,明军在土木堡战败,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数百年间香火不绝、法事不断,善男信女出出进进热闹非凡。直到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路过禄米仓胡同,见到“其后殿西庑,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带锦衣,香火不绝。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褒其忠义”。沈廷芳曾经参与《明史》的校阅工作,熟知王振专权害国,“观览之下,不禁发指”。出于对宦官专权“渎乱朝纲”的憎恨,他上奏皇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这一奏议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批准。
此后,变得破败不堪,尤其在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拆毁,寺院建筑更是残败,往日神采飞扬的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参天的古柏被砍伐殆尽。民国时期,内的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日伪统治以后,寺内情况更加恶化,院内住着各种小生意人家,佛殿内经常停放棺柩,尘土垃圾、污泥秽水,狼藉满地。
1952年底,音乐家查阜西、杨荫浏等人采访京音乐,认为“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关”。1954年京音乐研究会成立,1957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整修。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文物保管所成立。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1992年,在原址上成立的北京文博交流馆(以下简称文博交流馆),其建馆宗旨是成为文博信息交流的窗口,包括北京地区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交流、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民间收藏家之间的交流等等。围绕这些宗旨,北京文博交流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古老的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山门
山门是进出寺院的大门。因为寺院多建于山林,所以将寺院的门称为山门。山门现已成为专用名词,即使修建于平原的寺院大门也称山门。唐代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曾有“默默山门宵闭月,荧荧石壁昼燃灯”之语,说明至晚到唐朝时,山门的称呼已经很普遍了。一般寺院都有三个门,象征“空”(中门)、“无相”(东门)、“无愿”(西门)三解脱门,故山门也称“三门”。
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每院都开有一门,并排为三,中间正门前有一字形砖砌照壁,现已无存。由于东西两路院落已经无存,为恢复旧制,近年重修时,在正门两侧各开辟一个随墙门,形成三门。
的山门是砖石建筑,面阔三间,7.10米,进深五檩5米,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嵌汉白玉匾,匾心阳刻“敕赐”五个楷书大字;两侧阴刻小字数行,东侧为“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奉旨敕建”,西侧为“万历五年三月三日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郑真等重修”。
智化门
即天王殿。原中央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驮。左右二厢以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
钟楼
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造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高1.60米,口径1.05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余种梵文经咒。
鼓楼
鼓楼是寺院起居行事的场所。晨钟暮鼓,鸣扣各有常度。鼓楼为上下两层,下层甃以砖壁,上层为木制障日板壁。最突出之处在于下层角科之座斗,其阔度比普通座斗大一倍。
智化殿
本殿相当于大雄宝殿。殿内原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坐像。顶部的天花藻井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智化殿后有抱厦,内存明代壁画—《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
智化殿藻井为斗八式平面方形,结构复杂,制作精巧,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现存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大智殿
原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观音骑犼,文殊骑狮,普贤骑六牙白象。
藏殿
藏殿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内存一具北京仅有的明代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极为罕见。其顶部藻井做工考究、刻意工求。
如来殿与万佛阁
如来殿、万佛阁,一底一楼,是最大的建筑。楼下供奉释迦如来本尊,梵王、金刚相对为侍;楼上供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上下两层山墙上,佛龛满布,内有小佛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万佛阁得名。其顶部藻井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
大悲堂
大悲堂又称“极乐殿”,堂中原有石制须弥座,供木制千手观音坐像。此殿西配房被明英宗命为“精忠祠”,供有王振塑像。东为方丈院。现均已无存。
京音乐
京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承的乐种,自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从宫庭传入,在传袭560余年,从未间断,现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京音乐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与西安都城皇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以及福建南音齐称为中国“五大古乐”。京音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至今仍然保留着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音乐与王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作为笃信佛教、并执掌司礼监的宦官,是不会让在遇有大型佛事活动时缺少演奏队伍的。很可能是皇帝主动赐给他乐谱,也有可能是他向宠爱他的英宗请求,或是利用司礼监总管职务之便,于是得以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入自己的家庙内。建寺之处,即正统九年(1444年)左右就传入的音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其中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京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音乐自明代宫廷传入的那一天起,由于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授,既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也防范音乐的外传,有着极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故保留着原有历史风貌,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据保存下来的工尺谱统计,音乐各类曲目两百余首,曲牌分“只曲”、“套曲”两大类。只曲是单独演奏的曲牌,不能与别的曲牌相联;套曲由若干单个曲牌联成,按应用上的不同,分为两种白天佛事中应用的是《中堂曲》,一般由七八个曲牌相联,运用的曲牌有《昼锦堂》、《金五山》、《锦堂月》等;晚间“放焰口”时应用的叫《料峭》,通常由十多个曲牌联成,如《好事近》、《千秋岁》等。
其中佛曲曲目为三皈讃、观灯讃、小华严、金五山套曲、纸幡、焚火讃、寄生草、五声佛、撼动山。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的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道场法会,规模大、时间长,音乐安排反映出一定的艺术水平。
从内容上说,除去为佛事服务的内容以外,还有描写宫廷生活的,如《逍遥殿》、《水晶宫》;更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如《拿天鹅》、《水鸭儿》、《豆叶黄》等。曲目丰富多彩,曲调或空灵神秘,或古朴典雅,或诙谐热烈,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欣赏价值。
曲牌与词牌
音乐的曲牌名称,大都古朴雅致,有的与昆曲同名甚至早于昆曲,有的与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比如《望江南》等;有的与宋词词牌相同,比如《好事近》等。据专家研究,这些音乐曲牌与古代的诗词格律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在演奏翻调的方式上,音乐又保留了唐宋以来的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
工尺谱
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工尺谱,其中将“乙”记作“、”,将“工”记作“∣”,与宋代俗字谱相同;而板用“ソ”,则与唐代半字谱相同。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音乐所使用的一种记谱方法,就像我们今天使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来记录音乐一样。其中的“尺”字的读音为“che”,这一特定的读音是古代乐师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并不一定有音韵学上的传承根据。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工尺谱,与后期通用的工尺谱就有相当大的出入。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昆腔在南北各地的流行,在昆腔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也最常用的谱式。
乐器
演奏音乐的乐器与我国一般民乐所用的乐器有所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管、笛;一是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銛子等。
1、吹奏乐器
管古称筚篥,俗称管子,为双簧单管竖吹气鸣乐器。在音乐中,管的形制为九孔,前七孔,后二孔。宋陈旸《乐书》(1099年)讲到筚篥时曾说“其大者九窍”,其注云“今教坊所用,前七空,后二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可见,现在的九孔管正是唐宋教坊音乐筚篥的遗制。它是音乐的主奏乐器,在乐队中起着骨干作用。在演奏中,旋律很少加花,注重禅韵,要求演奏者具有娴熟的技巧。音乐的管有大哨、小哨之分,适用于不同调性的乐曲。
笙单簧多管抱吹气鸣乐器。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龠禾”字(和,即小笙)。音乐的笙是十七簧笙,在管序和音位等方面明显沿袭宋制。在宋陈旸《乐书》(1099)卷150“义管笙”条曰“圣朝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用十七簧而不用义管。现在的笙也是如此。笙在音乐中起着重要的融合作用,其演奏突出节奏和强弱起伏。
笛俗称“笛子”或“横笛”,为边棱音横吹气鸣乐器。在音乐演奏中,笛的演奏最为活泼,常常以流畅的花音和装饰音穿插于古朴的旋律之中。
2、击奏乐器
云锣古称“云璈”,民间称“九音锣”,为击奏体鸣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又叫十面锣。因最上方的一面不常用,故民间称之为九音锣。云锣的大小相同,锣面直径均为8厘米。因厚薄有别,所以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锣面无脐,边缘钻小孔系绳固定于木架上。云锣音色清亮,极富色彩,多奏旋律骨干音,多作同音反复,起到加强节奏感的作用。多用左手持锣架木柄,右手持锣棰敲击。云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文物。
鼓击奏膜鸣乐器。音乐所用鼓为堂鼓,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打出各种节奏花样。鼓的演奏抑扬顿挫,运用灵活,清逸洒脱,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
铛子击奏体鸣乐器。由小锣和木架组成。小锣平坦无脐,用绳悬系于木架上。演奏时,左手执木架立柱下端,右手执小棰敲击,发音清脆。在演奏中用于击节。
钹是常见的打击乐器,拍奏体鸣乐器。古称“铜钹”,民间叫做“镲”。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手法。其历史久远,表现力强,在佛教音乐中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法器。
铙拍奏体鸣乐器。铙用响铜制成,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但有区别铙的碗顶平而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钹的碗顶圆而大,其径约当全径的二分之一。铙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演奏铙时,双手各执一面互击,有平击、侧击、闷击等手法。
銛子拍奏体鸣乐器,俗称“小镲”。形状与大钹相同,略小。銛子音色清脆、明亮,常常用于表现欢快的情绪。
位于寺内的北京文博交流馆举办过许多展览,如明代北京寺院展、明朝十六帝展、馆藏精品佛经展 、馆藏精品佛像展 、历史沿革展等,是游人了解相关历史的好地方。
开放时间
8:30-16:30(无休息日)
门票价格
成人20元
优惠办法
老年人、残疾人、现役义务士兵、中小学生、北京市见义勇为荣誉人员凭相关证件免票;
大学生及研究生凭本人学生证半价优惠;每周三免费参观200人次。
交通
乘车
44、750、800、810、820、特2路雅宝路下;24、713路禄米仓站下。
开车
东二环金宝街出口向西100米至小牌坊胡同,向北100米,第二个胡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