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八字算命
传统文化 2023-01-01 19:44www.1681989.cn传统文化
新的一年 会有好运发生在自己身上吗?考神附体?升职加薪?成功脱单?…… 而就在此时,各种“网络算命”服务开始纷纷上线,美其名曰帮大家测来年“运势”,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不管是好奇“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男朋友”,还是想知道“能否顺利升职加薪”,只需要在互联网上简单操作就能“预知未来”,不少年轻人正通过线上占卜获取“人生指引”。
“八字、生肖、掌纹、面相都能看;事业、姻缘、财运、健康全能测。遇到问题别害怕,大师帮你转运……”曾经,在很多地方的墙上、电线杆儿上都能看到贴着类似测算的小广告。
搭上互联网快车的占卜术
互联网时代,“算命”转移到了线上,在淘宝搜索“算命”,热门店铺的累计销售量甚至超过7000,花上100多块钱加大师微信,一对一解读命运;除此之外,在手机应用平台,还出现了各种号称AI解读面相的软件,上传一张照片,9块9解读命运密码。披着互联网外衣的“算命生意”谁来监管?
在网络购物平台上搜索“算命”或者“测算”,此类产品有上百件,页面推介上“传人、大师精通奇门遁甲预测,擅长感情婚姻调理”。
而且,上网搜索“算命大师”“占卜”等关键词,各式各样的占卜广告会映入眼帘,塔罗牌占卜、星盘卜卦、紫微斗数……种类繁多的占卜术搭上了互联网快车,数百条“真人在线算命最准网站”“算命大师某某居士工作室”“易学大师算命网”等赫然在目。由线下转战线上,不仅存在于网店、手机软件以及社交媒体,在多个视频、直播平台也有体量庞大的相关视频获得了超百万次的播放量。
还有一款“算命大师”软件,号称“秉承流传几千年历史的周易文化,尊重原生古老易经的神秘算法,可以准确测算出您的生命、运程、命理及性情等信息……”
算命,这个古老的行当搭上互联网顺风车,由线下搬到线上,已有一些年头。“大师”们既算事业、子女、财运,也测婚姻、健康、仕途,几乎无所不包。对此,不少网友趋之若鹜,寄望吉星高照、时来运转,以致有些算命店铺顾客月单数以千计,大有傻子多到“大师”不够用的趋势。
据了解,线上占卜不仅让沉迷其中的年轻人日益缺乏直面困境的勇气,其本身更是鱼龙混杂、乱象频出。
调查发现,虽然形式不同,但网络占卜与传统算命并无本质不同,只不过借助包装和营销,网络上的占卜术会显得更加神秘和“高大上”,借助互联网算命也更加方便快捷。
有调查显示,被害人基本上都是“大师”们的社交媒体粉丝,20到30岁的年轻人居多,其中不乏高学历人士。面对这样的数据,有人也许会抚掌长叹,这届年轻人怎么啦?其实,稍加观察,不难得出一个要而言之的结论由于客观或主观上的原因,有些年轻人深感工作、生活压力日大,加之自幼缺乏挫折教育,总企盼某位高人“指点迷津”,轻而易举地踏上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这无疑给“算命大师”们留下了有隙可乘的心理空间。
位于安徽和江苏的犯罪团伙,操持着约60个算命社交媒体账号,其中有几个账号的粉丝数量超过1000万。许多团伙被注册成传媒公司,并以半职业化组织的形式运行。从技术上说,这种有违公序良俗、涉嫌宣扬封建迷信的“服务”,虽从电商平台引导顾客进入社交媒体,但不可能来无影去无踪,没有半点龌龊的痕迹可循。至于剿灭搜索引擎上的“算命大师”广告,那更是易于反掌。
几张塔罗牌真的能预测未来吗?“占卜都带有较强的模糊性,并不是精准的测算,实际上只是用相对模糊的语言换取受众的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丰表示,有的好像呈现出“准”的效果,也大多是当占卜师给出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为前来占卜的人贴上一个标签,有些人就会进行自我调节以符合这个标签。
田丰表示,由于年轻人缺乏生活阅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当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时往往会慌乱和迷茫,希望借助于神秘的玄学力量得到指引。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算命大师”利用顾客对命运的无端担忧,胡诌种种谎言牟取经济利益,是一种明显的诈骗行为,构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从法治角度而言,对“算命大师”的坑人之道,相关平台不应作壁上观。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严防网络犯罪活动,是所有平台应尽的法定之责。
生活方方面面都能“测算” 乱象层出不穷
据了解,由于网络空间难以监管,再加上年轻人迷茫、焦虑的心理,线上占卜已逐渐从娱乐走向牟利,高收费、花式营销等乱象层出不穷。
记者咨询了几家淘宝店,对方表示,基本什么都能看,单身看姻缘、已婚看婚姻发展,事业财运、健康、单项问事——考试能不能过、官司能不能赢、晋级能不能成,每个单项186,多看多拍。甚至还有游走法律边界,帮人测算胎儿性别、剖腹产时间的。一个学习占星的学员告诉记者,很多人喜欢测算情感、事业等。
学习占星学员大家偏占卜、宿命论,要去了解自己未来运势。
从几元到几万元,价格是个谜。据悉,塔罗牌占卜在网络中从几元到几万元,价格参差不齐。塔罗牌占卜师小罗表示“这一行的收费全看占卜师个人,想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名气大、会营销、经验丰富的占卜师,自然收费也高。没有什么标准。”
有媒体统计此类商品单价从10元到396元不等,60%的顾客会在30-288元的价格区间内选择,而单价高至200元左右的测算项目,每月也有6000多单的销量,单此一项,店主就能月入百万。有从事相关测算业务的人告诉记者,自己测一个单项200到500不等,年底客户比较多。
如果说,这一类商品还是传统的所谓的测算活动通过网络进行销售,那么,另有一类算命活动还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在手机应用市场中搜索“面相”等相关的词,出现了很多测算软件,上传照片,就有所谓的高科技定位扫描三庭五眼、眉峰等,支付之后可以出预测结果。
算命活动披上高科技外衣 骗取巨额利润
总台央视记者此前就对类似软件背后的链条进行过揭露这些测算账号运营者称,花上99或者199元成为代理,就可以靠拉人头分钱,拉到平台上测算的人越多,分到的钱就越多,最高可以分成90%。
测算账号运营者如果说你那边没有推广渠道的话做不了的,你光靠你身边的那些朋友的话,赚不了什么钱的。我们给你开通合伙人的权限,按你的那一个人进来测的话,我们可以给你挣多少钱,是拉的越多,你赚的越多,最高我们可以给你90%的分成。
“水军”刷屏,不满意就拉黑。记者发现,由于没有相关资格证书,占卜师只能依靠顾客反馈来增加可信度,而这些顾客反馈往往难分真假。
在微博搜索“塔罗牌占卜”等关键词时,发现有大量网络“水军”在微博上刷屏发布与某一特定占卜师的聊天记录,刻意为占卜师营造好口碑。
不少消费者也上当受骗。曾在一家淘宝店占卜过的小晨表示“我当时就是冲着好评去的。占卜完几个月后,我给客服说他们不准,没想到客服立即把我拉黑了。”
滋生网络诈骗,触犯法律红线。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沉迷于线上占卜的年轻人逐渐对“算命”产生依赖心理,在迷茫焦虑中沦为被诈骗的对象,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加上“网络”“AI”等字眼,似乎占卜一事立马变得高大上起来,背后是披上高科技之后的“玄学”甚至“骗局”,一些账号通过命理分析将成千上万的化解摆件、符咒卖给消费者,骗取巨额利润。
2019年,重庆警方打掉一个“网络算命”诈骗团伙,该团伙诈骗金额高达2400余万元;无独有偶,今年6月,江苏警方破获一起以“网上算命”为幌子敛财的诈骗案件,涉案金额5500余万元,被骗群众超万人;上个月,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人民法院还公布一起重大案件在观看刘某某的卜卦直播后,受骗者王某某购买所谓的“驱邪符”、“安置仙家”等物件,被骗250多万元。
披着互联网外衣的“算命生意”引导与监管需双管齐下
即使如此,统计显示,以命理、预测为主营业务的一些企业甚至一度在资本市场得到青睐,31 家公司曾获得过融资。为何这些业务会受到欢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师李智表示对于一些人说,对自我的认可、认定,不那么清晰和明确。心理学是自我认同,缺乏自信,内心慌乱和不确定。他自己又没有一个可以明确判断的心态,所以愿意去借助外在的方面。
比方说像算命师、占卜先生或者现在科技软件输进去,然后让别人告诉我,再跟自己核对,这样有一种安定感。人生大事一定要谨慎,如果说它涉及到经济就更加谨慎了。
打着新技术的名号野蛮生长,占卜、算命这类假装玄而又玄的错误思想,它的时空跨度更大、社会链条更长,隐蔽性也更强,这些在互联网包装下的“算命生意”是时候得到监管,卸下伪装了。
面对部分年轻人对网络占卜的过分投入,多位专家表示应该双管齐下,既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疏导年轻人的迷茫心理;也应该加强对线上占卜的监管,且重点关注经营者是否涉及网络欺诈、网络传销等违法行为。
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王会清建议,在相关法律中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线上占卜行为,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利用互联网进行封建迷信活动。,鉴于线上占卜等行为牟利情况严重,应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应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网信部门也应加大关于线上占卜等封建迷信行为的执法工作,重点关注其是否针对未成年群体开放,若经营者涉及网络传销、网络欺诈、组建网络非法组织等违法行为,应坚决予以查处,依法追究经营者责任。”王会清说。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表示,年轻人通过求助塔罗牌等占卜方式,就是为了获得一份“象征性的满足”。“但其实这种满足感的获得,有多种途径,比如专业的心理咨询、父母朋友的陪伴等。”孙元明建议,社会应该注重对年轻人的心理疏导,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让年轻人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