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先生改当“迁坟顾问”
传统文化 2023-01-03 09:35www.1681989.cn传统文化
许自才记得,去年政府一共召集了136位风水先生开殡葬改革政策法规宣传培训会。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地的风俗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不像微电影《风水》中的人们那么容易被说服,当地人对风水先生一直会有需求,这是个人选择,政府并未在这方面明确禁止大家找风水先生。
事实上,为了防止“死人跟活人争地”,改变土葬对耕地的占用,各地政府推行火葬,但在农村地区阻力很大,甚至发生了很多有争议的事件。2012年河南周口市的“平坟运动”,半年内平坟350多万座,方式直接,事件很快引发人们对政策与传统之间如何平衡的讨论。而江西这次殡葬改革选择利用风水先生的作用,和这个地方浓厚的信风水的习俗有很大关系。
住在县城的风水先生关凤华客厅里挂着一幅200多人的合照,这是几年前在赣州举办的“世界风水文化大会”的纪念照,参会者来自世界各地,都身穿白色大褂正襟危坐。关凤华提到,从这个照片能看出赣州地区一直都有信风水的传统,被国内外风水人士奉为祖师爷的杨筠松就在此创立了“形势派风水” 。
中国海洋大学丁凤珠的论文《客家坟墓风水信仰探究——以赣南石城大由乡为例》中提到,自然地理条件也为风水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求。作者提到的大由乡多山地,河流交错,无论盖房还是建墓,如果不顾水文、地质、地貌和地形动工,后果必然不好。
宋代以来赣南地区也是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传播的重镇,周敦颐、程颐在此宣讲理学,王阳明传播心学。儒家思想的盛行重视孝道,这些都促使了风水信仰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精神支柱。
当地也繁衍出了一系列风俗,比如修祖坟、建生地。据当地人介绍,在山里或者田间,很多人重修祖坟,有的甚至修建得异常铺张浪费,为的是给后代求一个美好前程。丁凤珠在2012年曾调查,一些豪华的坟墓重修的花费可达七八十万元。
在赣南地区,很多人年过60岁就会提前在山里“预定”中意的风水宝地,如果生坟够气派,也能彰显自家的地位和财力。而越来越豪华的坟墓,也加重了“死人与活人抢地”的情况。
关凤华介绍,直到去年春天以前,大余县仍然流行着一套高调、复杂的丧葬过程。某家有丧事,事主家就会打电话告知关凤华或者其他风水先生。
关凤华15岁当风水先生学徒,现在已经61岁了,有时候,他自己也讲不清楚迷信到底是什么。他说,“过去这一套确实比较复杂,这是为了表达后辈对前人的心意和尊重,大家就是为了求个好。”现在政府不让做这些,他只能积极配合,没有其他选择。
他的工作变化之处在于,政府不支持封建迷信这一套,他也可以用“帮忙做事”这个说辞来描述自己所做的事——即使现在要求火化、葬在公墓,人们照样需要有专门的人来主持葬礼,他正好就是这个主持者,帮人们看公墓的风水成了他的工作之一。和以前不同的是,一方面主持葬礼的地方从家里搬到了殡仪馆,下葬的地方从山里转到了公墓;另一方面,即使他测出这里风水不太好,或者挑选迁坟的时间有冲突,也都要以政府的要求优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雄生出生于江西,熟悉当地的风俗。对于大余县请风水先生推进殡葬改革,他认为,“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曾雄生解释说,“传统文化中,与风水相关的阴宅、阳宅等堪舆(俗称风水)活动,不仅是为了给逝去的先人寻找一处可以长眠的土地,更多地着眼于子孙后代的命运和福祉。因为他们相信死去的先人会保佑他的子孙。这种观念其实也是孝道的一种延续。它直接影响着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受到传统社会中人们广泛的重视。”
在曾雄生看来,政府在殡葬改革中请风水先生,可能是一种“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做法。因为墓址的好坏,一般百姓并不清楚,而风水先生掌握其中的话语权。政府请来风水先生,一方面保证了这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减少了阻力,也借助于他们的权威,因势利导,达到集中规划公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