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灼:许家印的得力干将刘永灼

传统文化 2023-10-24 14:42www.1681989.cn传统文化
     9月28日上午,恒大系三家港股上市公司集体停牌,并未说明原因。
晚上,中国恒大发布公告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先生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这则公告证实了市场的猜测,因为前一天许家印被监视居住的消息满天飞。
恒大高层内部应该早就知道了,否则第二天不会停牌。
就在停牌这天的中午,恒大集团常务副总裁、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总裁兼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董事长、整车研究院院长刘永灼还在发博为恒驰汽车积极宣传。
此事很蹊跷!
第一,恒驰汽车的交付量刚刚过千,恒大这块牌子的信用早就烂透了,宣传根本没效果;
第二,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平均每月发博的数量还不到一条。
或许当时公司高层还在为是否公布许家印被抓的消息而举棋不定,刘永灼做宣传是为了转移市场注意力。
不到30岁担任广州恒大俱乐部董事长的刘永灼,究竟是许家印的什么人?
坊间有几种说法
1、许家印的小舅子
在2018年丁玉梅正式亮相之前,许家印的夫人是个谜!
在恒大内部,老板的家事是绝对的禁区,不容打听和讨论,否则就要炒鱿鱼。
有传言称许老板夫人姓杨,与刘永灼不同姓,应该不是小舅子。
也有人说许老板夫人不是刘永灼的亲姐姐,而是表姐。
丁玉梅的身份公开后,应该推断刘永灼不是他的弟弟!
因为丁玉梅是安徽人,而刘永灼是福建人,这么远的距离很难说有什么亲戚关系;而且两人年龄相差24岁,也不像是同一代人。
2、许家印的学生
2003年,许家印进入中国百富榜后,就被母校武汉科技大学聘为管理学教授。
,日理万机的许老板不可能亲自跑到学校给本科生上课,“只能”带带研究生。
这些研究生平时由校内导师负责,周末去广州由许家印面授,路费也由恒大集团买单。
许家印跟这些学生混熟了,自然也会挑几个佼佼者进入本公司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刘永灼的毕业院校是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
根据上述资料,他应该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
那么,研究生导师会不会就是许家印呢?
有这个可能性,但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刘永灼应该是先成为恒大的员工,然后再成为许家印的学生的。
1981年出生的刘永灼,2003年进入恒大工作,22岁正是大多数本科生普遍的毕业年龄。
许老板当上硕导后,也会在本公司挑选几个可造之材重点培养。于是刘永灼通过了层层选拔,当上了老板的学生。
在接触体育之前,刘永灼就职于恒大集团人力资源部。
2009年,恒大出资2000万成立了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聘请郎平担任主教练,当年以12战全胜的成绩冲A成功。
年底,恒大女排俱乐部董事长杨镜光离职,刘永灼接任。
第二年,恒大斥资一亿人民币买下了广州广药足球俱乐部,已经有了一些体育经验的刘永灼成为新组建的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董事长。
在他的任期内,广州恒大一共获得两次亚冠冠军和中超7连冠,
不可否认,刘永灼确实有些能力,但这种能力被球迷过分放大了,什么管理专家、恒大王朝奠基人。
许老板听到“恒大王超奠基人”这个说法后,肯定会呵呵一笑没我砸钱,你再有管理能力又能怎么样?
许家印的金元,加上同行的低水平衬托,才让刘永灼的管理能力有了用武之地。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没有预算约束的执行力,并不是一种很稀缺的硬实力。
你能让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或者使得业绩平平的公司一飞冲天,这才是真功夫!
而他在恒大分管或者担任董事长的冰泉、大健康和汽车业务都是亏损累累。
2016年,恒大艰难夺得足协杯冠军后,刘永灼在庆功宴上放言在国内的冠军,恒大要的冠军,我不给你,你就不能抢!
相关视频传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2017年,广州恒大在亚冠和足协杯都被上海上港淘汰,让这句“恒大要的冠军,我不给你,你就不能抢!”显得十分讽刺。
年底,他被调离广州恒大俱乐部,并且不再分管体育业务,到新成立的恒大汽车任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升职。
恒大管理层被一锅端,为什么刘永灼能幸免于难呢?(暂时)
恒大出事的是地产和金融业务,而他作为高层并未深入这些核心业务。
2016年,刘永灼曾经短暂担任恒大金服(现改名为恒大财富)的法定代表人,作为集团副总裁也分管过这类业务。
比他大两岁的柯鹏,曾接任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董事长,2008年才进入恒大,似乎更受许老板的重用!
在集团层面,柯鹏是执行董事(董事会成员),而刘永灼只是常务副总裁(副总经理)。
柯鹏还担任最核心的地产业务平台——恒大地产集团总裁,而刘永灼则是新能源汽车集团总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或许太过年轻,许老板并不急于将刘永灼推向最核心的职务,反而让他躲过了一劫。
不过,以上只是根据公开信息做出的判断。
      恒大的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将来发生什么还是个未知数!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