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红色榜罗放光辉 文旅发展唱欢歌
夏日的陇原大地热浪袭人,而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内的核桃树下却是一片清凉。树荫下,几位游客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刚刚从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里听到的红色故事。
通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区之一。红军在这里广传革命真理,创建苏维埃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众多的红色印记,让通渭成为一片红色的热土。“榜罗重镇·红色通渭”早已成为通渭县一张亮丽的名片,通渭在加快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 罗赟鹏 摄
保护红色资源 讲好“长征故事”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领的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小学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会议”,正式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以陕北为大本营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
走进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里面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当年红军过通渭的那段历程。“打倒派款派伕派车中央军,不交每堡五十元碉堡费”和“取消中央军的百货厘金”的宣传标语,1981年从当地群众的门板上卸下来,一直收藏在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内,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革命文物。
“红军过通渭时,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在老百姓窗户、门板和墙壁上书写了大量宣传标语。这些标语表明,红军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广泛灵活地运用宣传标语唤醒民众,播撒革命火种,为长征的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讲解员杨亚娟说。
近年来,通渭县对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会址、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旧址、17处红军领导人住宿旧居、红军司令部及警卫团驻地旧址、红军将帅驻宿一条街、饮马池和党家堡战斗遗址等进行了修复,建成了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
通渭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史文魁说,通渭县在着重加强榜罗镇革命遗址保护的,还对毛泽东公开朗诵《七律•长征》诗作地点——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县城南园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等11处县域内红军长征旧址进行了深度保护和挖掘,将这些散落在通渭各地的红色资源串联起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释放红色文化魅力,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内展出的革命文物 罗赟鹏 摄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造精品线路
“我在榜罗镇工作了18年。刚到这里时,县城还没有通往这里的班车。”通渭县旅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珍说。2006年以来,榜罗镇迎来快速发展,道路被硬化、自来水入户、铺设生活排水管网,镇容镇貌变得焕然一新。
在榜罗,已完成投资297万元的“红军驻宿一条街遗址保护修缮工程”、投资737万元的“榜罗镇会议旧址文物修缮工程(二期)”项目和总投资400万元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展览提升改造项目,使革命遗址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功能。
随着道路畅通、环境提升,更多外地游客走进通渭、走进榜罗。通渭县有效发挥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的社会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干部党性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深入挖掘整理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内涵,突出特色优势,打造参观精品线路,切实增强基地党性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景区,我们通过带领游客参观领导人住过的房子、走红军路、唱红歌、听党课等现场教学形式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杨亚娟说,截至目前,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已接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860多批次、7.2万人次,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年均接待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
让红色旅游发展惠及更多百姓
“这几年到这里来参观学习的人逐年增多,我们的生意也红火起来。”在榜罗镇红军将帅驻宿一条街上经营农家乐的魏顺平说,在政府的扶持下,村里10家农户开办了农家乐,将酿皮、牛筋面、甜醅、浆水凉粉等通渭传统美食销售给游客。有些商户还开发了红军帽、红军鞋等红色纪念品,人均收入翻了几番。随着红色旅游升温,榜罗镇文峰村村民生意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通渭县游客接待中心内的旅游商品 罗赟鹏 摄
2022年,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该景区已被规划建设为通渭县“一城十一大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绕镇公路、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等一系列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
史文魁说,未来,通渭县将多渠道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红色+”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重点构建“一城(心)、二翼、三线”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格局,从而辐射带动通渭县尚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红色资源,打造以红色旅游为主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另一方面,不断引导、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积极开发红色文创、红色研学旅游、红色文化培训等产品,吸引游客体验消费,将通渭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红色旅游发展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