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唐代古刹 中山公园必游景点推荐
北京位于天安门西侧,前临金水桥,后倚故宫,西靠中南海,占地23.8公顷,是一座带有纪念性的坛庙园林。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所在位置是唐代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左祖右社”制度,于阙右门之右建社稷坛。社稷坛是封建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园内现存五色土祭坛、神厨、神库、宰牲亭等祭祀古建及古柏群落。
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初称中央公园,同年10月10日开放,是京城市内第一个公共园林。由于公园地理位置优越,景色优美,成为京城各社会团体、各阶层人士聚集的重要场所。鲁迅、李大钊、李苦禅、巴金等都曾在此品茗、聚会。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停灵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公园改称。建园之初,营建了水榭、松柏交翠亭、格言亭、唐花坞等,移建了习礼亭、兰亭八柱,以及青云片、青莲朵等宫苑名石。新中国成立后,新建了愉园、来今雨轩(杏花村)、蕙芳园等景区。将一个荒凉破旧的公园建成为一座殿堂辉煌,古木葱郁,花团锦簇,清新静雅的现代城市园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园参加“五一”“十一”游园活动。
必看景点推荐
保卫和平坊
原名“克林德碑”,建于一九零一年,一九零零年六月间,我国义和团群众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一九零一年九月,清政府同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了“在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的卖国条文,不久便在东单建立了克林德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九一九年将其移建此处,改名“公理战胜”坊。
一九五二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决定将此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个字为郭沫若同志所提。
兰亭八柱亭
兰亭八柱亭原为圆明园遗物。亭中石碑刻有兰亭修褉图,一面刻有清乾隆皇帝诗句。亭中八柱上,分别刻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摹写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诗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清高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墨迹。这些碑刻笔法刚劲有力,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佳作。现八柱上所字迹虽已风化,但有碑帖流传于世。
社稷坛
社稷坛,俗称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 社稷坛是按《周礼》“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的,它的内外坛垣与故宫东侧的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左右对称。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坛身为汉白玉砌筑的三层方台,上铺的五色 土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土台中央方形石柱,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表示皇帝“江山永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二、八月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
古柏
古柏公元十世纪,北京曾是辽王朝的陪都“南京”,这里是当时都城东北郊外的“兴国寺”寺址。这几棵古柏就是辽寺的遗物。其中干周最大者,达一丈九尺多。
唐花坞
唐花坞始建于一九一五年,一九三六年就原址重建。“唐”本作煻,为用火烘焙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为邻水的花卉温室。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檐,顶。平面为燕翅形,当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 唐花坞是公园一年四季陈列各种名贵花卉,举办专题花展的地方。
习礼亭
习礼亭清朝时此亭设在鸿胪寺内,后来移到礼部。是各地文武官吏用来熟悉、演习朝谒皇帝礼节仪式的地方。一九一四年移到本园。
槐柏合抱
槐柏合抱这棵槐树生于柏树树干的裂缝处,两棵树合长在一起,天然形成,被称为“槐柏合抱”。它是我园一处有趣的植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