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攻略

江苏旅游 2022-09-07 16:48www.1681989.cn江苏旅游景点
        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1]。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布局依《周礼•考工记》中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为原则。皇城周长10.23千米,宫城周长3.45千米,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1956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明故宫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明故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历史沿革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京故宫开始建造,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设计,命刘基等人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南京故宫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明朝吴元年(1367年)1月17日,朱元璋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并亲祀山川之神。朱元璋召集了驻京部队数万人兴建宫城,至痛点10月23日初步竣工,确立了明代宫城制度的雏形。,朱元璋还在宫墙周围空隙之地建造庐舍,安置军中士卒因战斗而伤残者居住,担负着当时宫城外的夜间巡警任务。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并正式自“旧内”迁入“新宫”。按左祖右社之制,明太祖朱元璋定四亲庙之祭于南京,其制为每庙一主,庙皆南向,缭以周垣。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下令在宫城内乾清宫东侧建造奉先殿,同年十月建成。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9月29日,下诏改建大内宫殿。此次修建,增设午门左右两阙(包括左右阙门)及左右掖门,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
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建社稷坛、先农坛、山川坛、月将坛、太岁坛、星辰坛、日坛、月坛、祈雨坛。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将东南亚各国使臣及南方官吏进贡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和通济门外一带,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创置象房”。经过驯化后的大象,在需要时送进宫中进行表演(故南京外郭城门名有“大驯象门”、“小驯象门”之称谓)。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以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承天门、金水桥,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洪武门(1373年建造)。广场东侧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役经四年战争,燕王朱棣攻破京师,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仍居于南京故宫中,后下令以北平(今北京)为行在,准备迁都。
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正式下令在北京元大内宫殿遗址上营建北京宫殿,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北京故宫)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故宫基本竣工,九月初四,成祖定都北京,并遣户部尚书夏原吉往召皇太子及太孙,限期十二月底到北京。二十二日,又下诏自下一年正月,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设六部,云行在之称。并取南京各印信给京师诸衙门,另铸南京诸衙门印信,全加“南京”二字。十一月初四,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十一日大祀南效,十五日赦。此后南京故宫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朱棣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欲迁都回南京。《明史•仁宗》就载朱高炽“洪熙元年三月戊戌,将迁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四月壬子,命皇太子(即朱瞻基)谒孝陵,遂居守南京。”南京成为明朝的京师。朱高炽还下令重新修葺南京皇城,可是到了5月份以后,却因突发疾病而死。其遗诏道“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从中可见其所念念不忘的迁都南京之情。但这时候南京的皇宫整修工程仍在进行,至次年底才基本完成。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传教士利玛窦在访问北京之后,将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较此一城市之规模,其房舍之布置计划,其公共建筑物之结构,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远逊于南京。南京明故宫及城市规模可以想见。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北京殉国后,其弟朱由崧同年五月初一,骑马自三山门环城向东,拜谒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五月初二朱由崧根据明代宗即位的故事监国。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改元“弘光”。此时的南京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由崧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关灭南明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为两江总督署所在,将南京故宫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南京故宫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使南京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经康熙批准,拆南京故宫宫殿殿琉璃瓦、九龙藻井、丹陛等物发往浙江菩陀山法雨寺建成九龙大殿(又称圆通殿),拆除南京故宫琉璃瓦12万张,仿南京故宫九龙殿盖成。法雨寺中还保留了原本为南京故宫的丹陛、栏板、九龙藻井以及大量的屋顶琉璃瓦、琉璃构件,每一件都十分精彩,弥足珍贵。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从南京故宫大殿拆来九龙藻井,被安置在法雨寺九龙殿内中间顶部,九条木雕金龙依然完好,经过修葺但还基本保持原样。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但没有使用南京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拆取南京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南京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南京故宫遭到破坏。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运动,南京故宫又经受一次较大的破坏,除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几乎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881年至1884年间,左宗棠在南京故宫内五龙桥的北面方孝孺殉节处建方孝孺祠纪念。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英国人法雷斯从南京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
民国十三年(1924年),因建造明故宫机场,南京午门(午朝门)双阙遭到拆除,仅保留下一座三孔门洞,之前午门之上的五凤楼也早已毁圮。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计划》中曾计划以南京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后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在南京故宫遗址范围内修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现为南京军区档案馆)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奉安钟山,归葬中山陵,修建迎榇大道,开工时命名中山路,亦称中山大道,中山东路横跨奉天殿广场,把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原国民党主席林森,对南京故宫和明孝陵的建筑遗址钟爱有佳,他在修建自己的别墅“桂林石屋”时,从南京故宫遗址上“调用”一批精美石雕装饰在石屋前,抗日战争时期石屋被日军炸毁,尚存半壁框架,以及部分南京故宫建筑遗构。桂林石屋遗址仍保留相当一部分南京故宫遗迹,有柱栏、石螭等石雕。
2建筑特征
综述
南京故宫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帝国的核心区域,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宫城在内。
宫城是皇帝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南京四重城垣最里一重,有御河环绕。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主体南北长约0.88千米,东西宽约0.85千米,周长3.5千米,围合面积1.16平方千米,城高11米,基宽8米,顶宽7米,垛口2370个,城门4座正门为午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
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祭坛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封建统治中枢的象征。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是南京四重城垣有里向外的第二道城垣。作为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皇城环绕宫城,但并非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皇城坐北朝南,平面呈倒凸字形,主体南北长约2.7至3千米,东西宽约2至2.2千米,周长10.23千米,围合面积约6.53平方千米,城高11米,基宽8米,顶宽7米,城门7座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
皇城
皇城的正南门为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御道西侧为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为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御道尽头为外五龙桥,桥下为外御河,桥前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桥后为承天门。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是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
承天门后为端门,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惟一交通线。端门往北即为午门。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长安左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长安右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即堪舆术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宫城
南京故宫宫城平面图
从午门入,有宫墙环绕,过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桥后为奉天门。奉天门左有东角门,右有西角门,门上都有楼阁。东角门的南边有左顺门,可通文华门入宫城左路抵文华殿(太子讲学处则称“大本堂”,疑在文华殿一侧),亦可通东华门;西角门的南边有右顺门,可通武英门入宫城右路抵武英殿,亦可通西华门。
过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三大殿。奉天殿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中右门。左庑向西为文楼,右庑向东为武楼。奉天殿后为华盖殿,再向后是谨身殿,殿旁东有后左门,西有后右门。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座大殿,构成了宫城“前朝”的主体部分。
往北过乾清门即进入宫城的后廷部分,后廷南面正中的大门为乾清门,门外左右各有金狮一座,乾清门内为乾清宫大殿。宫殿左边有日精门,右边有月华门,殿的东西有斜廊,廊后左边有东暖阁,右边有西暖阁。乾清宫后为坤宁宫,坤宁宫东、西两侧为东六宫、春和殿和西六宫、柔仪殿、西宫。
,宫城内还有大本堂,位于柔仪殿旁的奉先殿,位于奉天门之东的文渊阁,位于后宫西北角的御花园,位于坤宁宫后的内花园,以及一座不算太小的“动物园”。南京宫殿上的所有坊额、匾额,据称统一由詹希源手书。宫城城墙的城砖,早期由军工夫在应天府当地烧造,后来在改筑宫城时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烧造的城砖。
官署
中央一级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门内千步廊的两侧。从南向北来看,千步廊东侧为工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侧为太常寺、后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基本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图志•序》称之为“六卿居左,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
千步廊后,东侧置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詹事府、翰林院;西侧置有钦天监(其测候台设在鸡笼山)、旗手卫、锦衣卫、通政司。在中央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没有设在洪武门内。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设置在南京太平门外的太平堤西侧。据称“三法司门往北一带,旧有大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这里的“大墙”虽不能与宫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墙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相当可观。
当时朝廷全面负责南京建造的机构是工部,且作为其首要的任务。具体负责南京建造工程的单位是营缮所,仍归工部管辖。该项所位于南京通济门大街上。朱元璋自“旧内”迁入“新宫”后,原来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为应天府署的所在地。其他相当数量的中央及地方官署,散布于南京城的各个地方。
坛庙
在建造殿堂坛庙时,用心良苦,建造极为讲究。以祭祀的坛庙为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约20多座散步于京城各处。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殿堂坛庙之外,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庙宇是在鸡笼山南边山脚下的祭庙,共建有十二座庙。除帝王庙和功臣庙外,分别是真武庙、蒋忠烈庙、都城隍庙、祠山广惠王庙、汉寿亭侯庙(关羽庙)、五显灵顺庙、卞忠贞公庙(卞壶庙)、刘中肃王庙(刘越王庙)、卫国中肃公庙(元卫国公庙)、曹武惠王庙等,统称“十庙”。集中排列在鸡鸣山下的祭庙和所祭祀的对象已远远超出了一般庙宇的功能。南京建造的坛庙不仅于此,在金川门外设置的龙江坛、定淮门外设置的晏公庙、神策门外设置的无祀鬼神庙、狮子山上设置的徐将军庙等等数不胜数。
明南京城建造的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坛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为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提供了精神寄托的场所。
建筑特色
呼应天象
南京故宫的建设根据中国古代都城营造传统的“堪舆术”。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天象星座的长期观察,将环绕北极和比较靠近中国周围上空的星象,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所谓“三垣”,是指环绕在北极和比较靠近头顶天空的星象,分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区,由于各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绕成城垣的样子,故称“三垣”。
南京故宫的宫城,依照“紫微垣”布局。紫微垣“天帝坐也,天子之所居”,故而用紫宫来当宫城的名称,意为“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紫微垣城”,又因宫廷之内门户有禁,故又被称为“紫禁城”。紫微垣内有华盖,位于北极的北面,南京故宫城内三大殿的中殿取名“华盖殿”。
南京故宫的皇城,依照“太微垣”布局。太微即“政府”之意,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南京皇城内与太微垣相对应中央官署的布局是千步廊东(左)西(右)两侧均为大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端门为太微垣的南门,皇城内故亦设端门。
遵循礼制
在宫殿形制上,大明力图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的政治主张,集中表现为遵循礼制。即建筑形式按照礼制建设例如采用三朝五门,即《礼记》郑玄注所称,周天子及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但实际上,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直到唐朝始有其意。这就是唐西内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皇宫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妃六宫,按周礼,“天子后立六宫,……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夫人虽不分六宫,变分主六宫之事,或二宫则一人也。”南京皇宫在历史上两次建立后妃六宫以交序列的形制,以趋合礼制的要求。关于门阙,《礼记》有“以高为贵”的规定。早在秦汉时期,高台建阙(观)就作为一种礼仪性的设置,标表入口以壮观瞻。南京皇宫午门采用“冂”形高大门阙便是吸收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建成的。通过门阙的体量和所组成的空间,体现皇帝所需的崇高与威严。
,还刻意借“天道”来加强礼制在宫殿建筑上的作用。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帮天秉阳,垂曰星,也秉阴,穷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曰星为纪,以月为量”。讲究天人感应和礼制秩序的大明帝国,在南京宫殿中极力利用这些原则来强化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礼制的权威。如在正殿之后建立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帝后犹如天地;在乾清宫之左右立“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陪衬于帝后之左右;在东安门外者曰青龙桥,在西华门外者曰白虎桥,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征天津之横贯。在建筑的称谓上也采用一些拟天的象征手法,如前朝正殿名为“奉天”,意为奉天命而统治天下,明朝人的解释是“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无往非奉天也”,以此强调新王朝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华盖”本是星名,古称天皇大帝座上的九星叫“华盖”,象征大明统一天下是应帝星之瑞。“谨身”是说皇帝加强自身修养。
顺应自然
南京故宫在选址上顺应自然,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卜地于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放弃了对平坦的中心地带——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究其原因,不外是“(旧内)因元南台为宫,稍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且旧城居民密集,又有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迁有关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属丘陵地带,平地难寻,而因地就势依山而建,能创造出气象宏伟的效果。这种选址,在金陵有历史先例可循,六朝宫城便是选择在鸡笼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上,东濒青溪,西达五台,鸡笼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风拱卫于宫城之后。明代南京皇宫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而宫城偏于城之东,则可减缓居中布局常带来的交通阻塞问题。南京故宫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社会心理因素而进行决策的结果。
3主要展览
城门与桥梁
所属区域 名称 简介 遗址及旧影
宫城(内禁垣) 午门 午门是南京故宫宫城的正门,明代官员们上朝需通过午门才能到达奉天门广场,故午门又被称为“午朝门”。三孔城门中门为皇帝的御道,只走帝后銮驾,左右侧门只有皇族、公、侯、驸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许出入,其他品级只能走两阙门入,两掖门出。午门除了是官员出入之门外,还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告书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午门之名因“以位当子午”而得名。午门是天子所居的南门,级别高于宫城诸门,平面呈“凹”字形,上有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的城楼,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城楼两边有重檐崇楼两座,和左右两侧阙台上的另两座崇楼以及午城楼合称为“五凤楼”。下有三孔城门,内门设闸一道,中门拱券高8米,宽6米,左右有两阙,上有阙楼,下有阙门。基座为石质须弥座,高1.2米。须弥座上下均有勒腰,中间为方胜、卷云等纹饰的浅浮雕。午门现存城台一座,须弥座和券门均保存完好,城门五孔,东西长89米,南北进深约35米。左右两阙于1924年被拆除,城门两侧有19年代新建的登城道,城台顶保留百余座宽大的石础,城门的底部有青石雕刻而成的须弥座,上有精美的纹饰,简约大气,精美的缠枝如意纹须弥座代表了明初最高规格的建筑风格,永久的影响了后来的风格,风格完全被北京午门所继承。
内五龙桥 内五龙桥(金水桥)是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拱桥,位于奉天门前广场内御河上。内五龙桥正中的一座御路桥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功能与承天门前的外五龙桥一致。内五龙桥现五座桥体均完整保留,石栏已不存。
东华门 东华门是南京故宫宫城的东门,与西华门对应,两门形制相同。城平面矩形,白玉须弥座,辟三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华门现存城台一座,城台顶完整保留仪凤楼石础,能明显看出廊庑遗迹,南北两面有明显的城墙拆断痕迹,最南面的门券内仍保留着明代的路面。
西华门 西华门是南京故宫宫城的西门,与东西华门对应,两门形制相同。城平面矩形,白玉须弥座,辟三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西华门现存城台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
玄武门 玄武门是南京故宫宫城的北门,别称厚载门,现俗称后宰门。“厚载门”之称取《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小禁垣 东上门 东上门位于东华门外。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东上北门 东上北门在东华门外北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东上南门 东上南门在东华门外南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西上门 西上门在西华门外。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西上北门 西上北门在西华门外北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西上南门 西上南门在西华门外南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北上门 北上门在玄武门外。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北上东门 北上东门在玄武门外东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北上西门 北上西门在玄武门外西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皇城(外禁垣) 洪武门 洪武门是南京故宫皇城的正南门,原名广敬门。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长安左门 长安左门位于承天门前的东侧,与长安右门相对,门三阙,券门。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长安右门 长安右门位于承天门前的西侧,与长安左门相对,门三阙,券门。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外五龙桥 外五龙桥是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拱桥,位于承天门外的外御河上。外五龙桥正中的一座御路桥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功能与奉天门前的外五龙桥一致。外五龙桥现五座桥体均完整保留,石栏为民国时期补建。
承天门 承天门是南京故宫宫城的正南门,上建门楼五间。承天门虽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是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端门 端门位于承天门之内,规制同承天门,上建门楼五间。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千步廊 千步廊位于端门至午门之间,现为御道街。
东安门 东安门是南京故宫皇城的东门,与西安门相对。出了东安门便是朝阳门(今中山门)。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西安门 西安门是南京故宫皇城的西门,与东安门相对。是进出皇城最方便的城门,故其使用频率较高,门外为玄津桥,西安门的规格很高,仅次于午门,西安门须弥座和午门须弥座完全一样,都是刻有典型明初风格的卷叶纹样的装饰的石构件。西安门现存城台一座,城台顶完整保留城楼石础,最北面的门券内还保留着明代的路面。西安门一边的须弥座一直向南三十余米,折向东也有二十余米的须弥座,可以推测出西安门当年规模较大,并且不与城墙在一条线上,整个城门向外凸出,在门内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像个小瓮城。
玄津桥 玄津桥位于西安门外,跨古杨吴城濠,为三孔石拱桥,长41.6米,宽19.1米,桥面、桥栏两端各有一对石狮,明末桥两侧还建有游廊。玄津桥现桥体完整保留,桥栏为2001年仿明代风格用汉白玉修复。
北安门 西安门是南京故宫皇城的北门。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宫门与宫殿
所属区域 名称 简介 遗址及旧影
前朝 奉天门 奉天门是南京故宫正殿的前门,左为左红门(后更名东角门),右为右红门(后更名为西角门),门外两庑有左顺门、右顺门,南为内五龙桥,北为奉天殿。奉天门是皇帝接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即“御门听政”之所。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曾在此举行国宴接见过渤泥国王一行。奉天门现保留数座宽大的石础,遗址东西长58米,南北宽30米。
奉天殿 奉天殿是南京故宫前朝的正殿,三大殿的主体,即金銮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南京故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而建。奉天之名意为“奉天命而统天下”。奉天殿坐落于三台之上,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为中国最高等级建筑。殿左为中左门,殿右为中右门。殿前为广庭,东为文楼,西为武楼。奉天殿现保留数座宽大的石础。
)
华盖殿 华盖殿是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每逢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日,皇帝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华盖之名出自星象中紫微垣中的华盖星。华盖殿坐落于三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攒尖顶。华盖殿现保留数座宽大的石础。
谨身殿 谨身殿是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是皇帝上朝更换朝服以及册立皇后、皇太子之处,皇帝亦在此殿受贺。谨身之名意为帝王提醒加强自身修养。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左为后左门,殿右为后右门。谨身殿现保留数座宽大的石础。
文楼 文楼位于奉天殿前广场东侧,与武楼相对,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上下两层,重楼九开间,进深三开间。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文华殿 文华殿位于文楼东侧,是皇太子日常办公的地方。为区别皇帝与皇太子身份之差,文华殿上覆绿色琉璃瓦,门扇上只有七十二颗门钉。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仅留石础。
武楼 武楼位于奉天殿前广场东侧,与文楼相对,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上下两层,重楼九开间,进深三开间。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武英殿 武英殿位于武楼西侧,是皇帝日常办公的场所。明代中期,殿内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后廷 乾清门 乾清门是南京故宫后廷的正门,原名“皇宫门”。大明后宫之制甚严,经朱元璋先后五次修订而成,宫人不仅不得出宫,甚至连书信也不得传出,违者杀无赦。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乾清宫 乾清宫是南京故宫后廷的主要建筑,是皇帝的寝宫。乾清之名出自《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和《周易•说卦》“乾为天,为君”。皇帝代表着天,而乾即天,故皇帝居住的宫殿称乾清宫。乾清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宫殿左边有日精门,右边有月华门。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仅留石础。
坤宁宫 坤宁宫是南京故宫后廷的主要建筑,是皇后的寝宫。坤宁之名出自《道德经》“地得一以宁”和《周易•说卦》“坤为地,为母”。皇后代表着地,而坤即地,故皇后居住的宫殿称坤宁宫。坤宁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宫殿左边有东暖阁,右边有西暖阁。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仅留石础。
坤宁门 坤宁门是南京故宫后廷的北门。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东六宫 东六宫是皇帝嫔妃的住所,位于南京故宫后廷中轴的东侧,与西六宫相对,是一组由六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六宫”之义源自《周礼》,本指皇后居住的宫室,后渐衍生成泛指后妃。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西六宫 西六宫是皇帝嫔妃的住所,位于南京故宫后廷中轴的西侧,与东六宫相对,是一组由六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六宫”之义源自《周礼》,本指皇后居住的宫室,后渐衍生成泛指后妃。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柔仪殿 柔仪殿是皇帝嫔妃的住所(另一说为皇后日常办公的场所)。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春和殿 春和宫是皇太子、皇太孙的住所,东宫各有宝座、龙床,床皆五彩雕镂,宫前多植梅树。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奉先殿 奉先殿是大明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规制依太庙寝宫,设灵床、悬灯、木椅等。奉先殿南向,正殿五门,深二丈五尺。殿前为轩五间,深一丈二尺五寸。奉先殿的建设起因于朱元璋和礼部尚书陶凯论及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到每年只能“岁时祭享”太庙,为了“晨昏谒见,节序告奠”,遂下令在乾清宫东侧建造奉先殿,后迁至柔仪殿旁。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仅留石础。
西宫 西宫是皇帝燕居的地方,明太祖朱元璋曾驾崩于此。西宫前殿面阔五间,设宝座龙床,后殿亦面阔五间,中为沉香木宝座,两旁内间有龙床,各含小床,可以周回。西宫左右厢房十四间,宫后为御用厨,炉灶以铜砖砌成。西宫左右又有十二院,每院宫殿三间,左右厢房八间,厨房三间。出西宫为鬃殿,鸱吻檐脊皆鬃所成,四周为格,凡四十壁。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大善殿 大善殿是皇帝览读的地方,宫下为宫城内河石梁,设六门,殿后有石假山,下假山为望江楼,楼后为九五飞龙殿。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九五飞龙殿 九五飞龙殿面阔九间,殿基座有天宫壁,内藏佛龛,后为内花园。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内花园 内花园内有梅竹松柏及各色花卉,中央有亭,四面各有五色琉璃石台一座。(部分假山、石刻及构件已被搬移到太平门外白马公园内)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其他 大本堂 大本堂是珍藏古今图书,以及皇太子、诸王,功臣子弟、公侯伯子弟读书的地方,位于左顺门东侧。(一说其为文渊阁的前身)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文渊阁 文渊阁是珍藏、修编经典书籍的地方,位于左顺门东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兴庆宫 兴庆宫内藏衣物、扇子千余箱,有彩金龙凤红箱七八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承运库 承运库是积贮钱粮的地方。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大庖厨 大庖厨是为皇帝制作御膳以及祭祀时准备祭品的地方。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八宝库 八宝库位于文渊阁东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古今经籍库 古今经籍库位于八宝库东侧。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坛庙与官署
名称 简介 遗址及旧影
太庙 太庙是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位于承天门内之东,与社稷坛隔御道相对,,其位置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而建。庙前有石桥,门内有东西井亭。太庙丹陛三重,殿宇九间。殿后为寝宫,各有灵床,床左右悬悬灯,床前素壁,壁前各设方木椅,椅上籍黄褥,褥上各设裳衣,椅麓设履。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按左祖右社之制,明太祖朱元璋定四亲庙之祭于南京,其制为每庙一主,缭以周垣;四祖各为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庙皆南向,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每门皆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洪武九年(1376年)改建太庙,恢复前殿后寝制度,殿翼皆有两庑。正殿几座止设衣冠而不奉神主,又以亲王配享于东壁,功臣配享于西壁。寝殿九间,分间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制。“几席床榻、衾褥军施、筐笥帷慢器皿之属,皆如事生之仪”。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北京太庙,规制与南京相同。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仅留石础及残构。
社稷坛 社稷坛是皇帝祭祀社稷的祭坛,承天门内之西,与太庙隔御道相对,其位置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而建。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落成南京社稷坛,为异坛同谴之制,“社坛”和“稷坛”两座坛共用一个地方。在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东稷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共方。两坛相去五丈,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而不屋,若遇风雨,则于斋宫望祭。洪武三年(1370年)于坛北建享殿五间,又北建拜殿五间,以备风雨。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年9月10日)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仅留石础及残构。
大祀坛 大祀坛即天地坛,明初,建圜丘于正阳门外,钟山之阳;建方丘于太平门外,钟山之阴。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犹父母,父母异处,人情有所未安,遂下旨天地合祀,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地坛,将对天地的祭拜活动合在一起,都在圜丘举行。天坛(圜丘)是一座圆形建筑,共有两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台面和台脚都用琉璃砖砌成,四周为琉璃栏杆,两重围墙环绕,内圆外方,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围墙四面均设有棂星门。圜丘内还建有望祀殿,其西面还建有斋宫、钟楼、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圜丘 圜丘是皇帝祭“天”之所,位于正阳门外钟山之阳,为坛二成(层),其制式大致与方丘同。圜丘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洪武十年,天地合祀于大祀坛。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方丘 方丘是皇帝祭“地”之所,位于太平门外钟山之阴,为坛二成(层),其制式大致与圜丘同。圜丘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洪武十年,天地合祀于大祀坛。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山川坛 山川坛是皇帝祭祀山川的祭坛。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神乐观 神乐观是负责国家祭祀礼乐的机构,也是国家最高音乐教育机构,负责对王府以及附属国的音乐教化。有山门、两边角门、高真大殿、两边画廊、祠堂、食堂、醴泉亭、来鹤亭、铜云板房、仓房、东岳殿、十王殿、住房、提点公房等房屋100余间,道院147房。基址东至天坛地,南至官河,西至山川坛,北至城河。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属太常寺,掌祭祀天地、神祇及宗高、社稷时乐舞,由提点、知观等官主管。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敕建为“神乐观”,澧泉井碑立于永乐四年,泉水是皇帝到天坛祭天时所用之净水。 神乐观现存六角井栏、赑屃及澧泉碑遗物,澧泉碑历经沧桑,风雨剥蚀,碑文难以辩认,但碑额篆字“瑞应澧泉之碑”仍依稀可识,此六字为明翰林学士胡广撰写。两处遗物保存于白马石刻公园内。
黄册库 后湖黄册库是明朝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始建于明代初年,位于皇城北部玄武湖中的群岛上。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1套;1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其他 先农坛、月将坛、太岁坛、星辰坛、日坛、月坛、祈雨坛等。 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
4保护研究
文物价值
南京故宫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南京宫殿和衙署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从《洪武京城图志》载京城图中可见,以南端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为一条宽广的御道,御道两边为千步廊,御道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门外),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心头承天门前是长安左、右门形成的东西横街——长安街(广场)和外五龙桥,向北引延,经端门、午门、内五胧桥至奉天门,进入宫城。经三大殿两大宫抵宫城北门玄武门,至皇城北门北安门出皇城,正对钟山“龙头”富贵山,而以者城的太平门为结束。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亦突出地表达出封建集权统治唯我独尊的精神。南京故宫是隆崇封建集权统治和严格的礼制秩序的典范,也是呼应天象、结合自然、顺应地势布置城、宫的杰出典型,成为后来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并且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明代王府、韩国首尔景福宫、越南顺化紫禁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宫殿建筑的形制。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样板,影响至今。
文物保护
考古修缮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即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征求保护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宫遗址,应该予以保护,决定将约350个石础就地深埋,埋入路北侧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地辟为南京军区教练场进行保护;并将当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劫至下关扬子饭店的石雕运回遗址重加修整。
1964年初春时节,在南京故宫玉带河的疏浚工程中出土一块珍贵的白釉红彩龙纹盘,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存世稀少,弥足珍贵,而南京故宫出土的白釉红彩龙纹盘最具代表性。
1990年代,南京军区教练场迁出明故宫遗址,仅恢复南北中轴线部分。
1995年8月中旬,在明故宫皇城遗址内,玉带河西侧施工工地发现一口古井。井直径3米,井壁使用了楔形砖砌成,古井早年荒废,在淘井过程中发现井底横放一排方木,在木排上淤泥中出土了一批白瓷,有白釉瓷盏、白釉瓷盘、白釉瓷爵杯和中国发现在白釉上用红色书写“赏赐”的梅瓶,这是中国惟一的一件明赏赐梅瓶,现存于南京博物院,为国家级国宝藏品。特别是白釉瓷爵杯,是帝王祭祀用品,生产数量极少,非常珍贵。这批白瓷的出土,证明了明早期洪武官窑的存在,反映了明早期白瓷的面貌。
1997年5月,为配合江苏大剧院工程选址,南京博物院在明故宫遗址公园北部进行局部考古发掘,发现明故宫三大殿中谨身殿的建筑台基。后原选址于明故宫遗址地区的江苏大剧院改址另建。
2001年,发掘出西华门遗址,仅存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这使得西安门被长期以来被误传为西华门的现象彻底被证实。从位置上来看,西华门紧邻护城河;从形制上来看,西华门仅存的须弥座和东华门一模一样。
2003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建设工地发现一座古水井,出土了大批明代珍贵文物,其中有件龙泉青瓷大罐,制作甚精,堪称明代龙泉青瓷少有的发现,对于探讨明代龙泉官窑烧造以及元明龙泉青瓷器型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和2006年,对明故宫遗址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2010年7月,在御道街施工时意外上发现南京故宫端门遗址,处于南北方向,在城墙的北侧,有一道东西走向的明代城墙的排水沟。
保护规划
1956年10月,明故宫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3月,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筹建处。
1992年5月,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占地67000平方米,由中轴线绿地和东西两侧林带组成,园内建有南、北大门、三大殿象征性殿基和明故宫展览馆等。
1998年2月,遗址公园南部分建成临时性市民广场免费对外开放。
2000年7月,南京市政府决定对遗址公园重新规划建设,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景观,对外免费开放。
2005年5月,南京市政府投资对遗址公园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拆除了游乐设施和临时经营用房,新建了北门东西角亭,新增树木700余株,基本形成遗址性公园景观。
2006年,明故宫遗址正式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午门防渗维修完成,以确保排险成功。
2011年,南京市政府规划论证新的保护利用明故宫遗址的方案,并打造成国家级遗址公园。
2012年7月,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中,《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2~2032)》东南大学规划方案胜出。
2015年2月初,国家文物局公布《关于明故宫遗址核心区环境整治及重点遗迹标识展示工程立项的批复》。
 
上一篇:扬州旅游攻略 下一篇:常州旅游景点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