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
问题: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前言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于良史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很有名,于良史的春山“花”夜月的名声就逊色多了。
刚开始学习格律诗的朋友,在这首诗中,有几处 要注意的地方。
一、古仄今平的“玩”,平仄两用的“忘”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玩,这个字,今天发二声án。在古韵中是仄声,宋平水韵中属于【去声十五翰】,这个韵部合并了唐韵的两个去声韵部【翰】、【换】。
忘,这个字平仄两用而且意义相同。,赏玩夜忘归,平仄仄仄平平。
春天的山中,有很多美景和令人愉快事,诗人贪玩忘了归去。后面的六句都是对于前两句的解释,告诉大家,有什么美景乐事,为什么诗人会赏玩夜忘归。
二、格律诗的救拗 大拗必救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仄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
掬水月在手,连续五个仄声字,这就是格律诗中比较常见的大拗句,这种句子需要在对句中救拗。
救拗的方式,就是把原句式,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比较用平声中平平仄平。
弄花香满衣,弄是仄声,香是平声,香,本句救孤平(弄),对句救大拗体(在)。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动宾结构+主谓宾结构,这种五言的复杂句,可以表达更多的内容。
捧起水来,看到手中的月影;摆弄花草,香气沾满了衣衫。
这两句承接第一句,说的是“胜事”。也是第二句的“赏玩”内容。
三、对联的变化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远近是虚,芳菲是实,这付对子是以虚对实;
兴来是主谓结构,欲去是动宾结构,兴对欲,是借对。欲,副词与名词的借用。
兴致来了,远近都可。想要归去,却怜惜芳香的花草。惜常用的入声字,仄。
这两句接的是第二句中的忘归。
四、结尾写景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结尾处,写诗人的恋恋不舍,遥望鸣钟之处,有古寺掩映在春山之中。想必那远远的鸣钟之处,绿林之中,还有一番胜事等待着诗人探访。
五、后世影响
这首唐诗最精彩的就是颔联这两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有很多诗人用这两句为题,作画吟诗填词。例如朱淑真就有七言绝句《弄花香满衣》和《掬水月在手》
艳红影里撷芳回,沾惹春风两袖归。夹路露桃浑欲笑,不禁蜂蝶绕人飞。
无事江头弄碧波,分明掌上见嫦娥。不知李谪仙人在,曾向江头捉得么。
陈德武有《水调歌头》分别咏《弄花香满衣》和《掬水月在手》
梦足芙蓉曙,步入牡丹丛。试将枝叶枚数,宠紫与娇红。如诉如歌体态,轻暖轻寒天气,春色把人烘。百斛沈檀味,两腋麝兰风。
春衫透,罗袜沁,暗回中。芳心能有多少,一点束千重。只恐游丝行露,漫惹狂蜂轻蝶,珍重惜仪容。兰蕙修芳佩,苹藻荐公宫。《水调歌头·弄花香满衣》
梦足芙蓉曙,步入牡丹丛。试将枝叶枚数,宠紫与娇红。如诉如歌体态,轻暖轻寒天气,春色把人烘。百斛沈檀味,两腋麝兰风。
春衫透,罗袜沁,暗回中。芳心能有多少,一点束千重。只恐游丝行露,漫惹狂蜂轻蝶,珍重惜仪容。兰蕙修芳佩,苹藻荐公宫。可见佳句难得,世人皆爱。《水调歌头·掬水月在手》
可见世人所珍,佳句难得。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