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聚(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
问题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
.......
前言
要说的是,“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与是否符合格律没有关系,从格律时来说,完全可以“风疏雨骤”。,从前后语境来看,“风疏雨骤”也未尝不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一、为什么说格律上允许“风疏雨骤”?
1、奇怪的词谱
很多人以为“风疏雨骤(平平仄仄)”不符合如梦令的格律,老街觉得挺奇怪。我看到有朋友列出了《如梦令》的词谱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仄。
这个词谱中,第五个是是”平“,所以有人说不能“风疏雨骤”,因为雨是仄声。我不知道这是哪里看到的词谱。在我们最常使用的《白香词谱》和康熙时期的《钦定词谱》中,第五个字是可平可仄的
宋赵令畤《侯鲭录》中记录了王安石的一段话,可见词以前都是依照曲填词的,
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注永,歌咏。腔子,就是曲谱。
2、词谱的依据
后来曲谱遗失,明朝张綖开始根据前人的词作制作“词谱” ,清朝又有万树作《词律》,康熙年间,又扩编成《钦定词谱》。他们根据前人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品来编写字谱,有很多可平可仄的地方。
如梦令的第五个字,钦定词谱记录为⊙(应该平,可以仄),是有唐宋词作为证据的。
例如白居易的这两首,第一首静,仄声,第二首惊、平声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
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
鬒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宋朝词人方岳的两首如梦令也是一平一仄.
如梦令 其一 春思(宋·方岳)
知是谁家【燕】子。直恁惺松言语。
深入绣帘来,无奈落花飞絮。春去。春去。且道干卿何事。
雨洗海棠【如】雪。又是清明时节。
燕子几时来,只了为花愁绝。愁绝。愁绝。枉与春风分说。
3、此处用仄声的词多不胜举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宋·朱敦儒)
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
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从格律时看仄平平仄(雨疏风骤、海棠如雪)、平平仄仄(风疏雨骤、溪亭日暮)都很常见,不存在格律上的问题。
二、“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一定有高下之分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1、语意上没有差别
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原作,昨天一夜【雨点虽稀疏风力不小】,所以她估计,”应是绿肥红瘦“。
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风疏雨骤”是一样的效果昨天一夜【风力虽稀疏但雨势迅猛】,同样也会估计到相同的结果”应是绿肥红瘦“。
同样从文学美感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2、典故上的差别
风骤 风吹花落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 《惜花吟》诗“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雨骤 雨打花落
同理,雨打花落也有前人的诗句
采桑子 其十二(唐·冯延巳)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唐·白居易)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
代人村中悼亡 (唐·刘商)花落茅檐转寂寥,魂随暮雨此中销。
送僧之湖南(唐·贯休)宿雨和花落,春牛拥雾耕。
山中言事八韵寄李支使(唐·方干)过庭急雨和花落,绕舍澄泉带叶流。
更多的是风雨一起催花落
春晓(唐·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横吹曲辞 白鼻騧 (唐·李白)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
结束语
无论从格律上,语意上,用典上,“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其实可以替换。李清照之所以用“雨疏风骤“,我以为可能那一天真得就是雨点小、风声紧吧!
以老街的这点墨水,看不出哪个更好一些,您觉得呢?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