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特点)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解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祖坟却远隔万里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特点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仓凉倜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 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 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 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