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为什么《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我的看法是第二季真实收视率远高于第一季,影响力确实可能低于第一季。
1、百度指数不知道有没有合入爱奇艺的相关数据,没记错的话,第二季爱奇艺上播放次数是近10亿,第一季是4亿,可能和第二季独播有关。从周围的小样本观察来看,关注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人群,大盘已经转移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了,收视率其实已经远远无法反应出节目的真实热度。
2、第二季的致命问题是孩子选角不平衡。
- 年龄。在电视电影工业中,角色自带矛盾属性,角色定义的好,戏容易展开和出彩。先申明下,对小孩子们没有任何意见,都很可爱,对于爸爸去哪儿节目来讲,孩子的年龄层保持在3~6岁的学前年龄,是一个拍摄优势,因为此时孩子懵懂初开,真性和社会性初见,是节目需要的很多爸爸和孩子的冲突,孩子和孩子间的冲突来源。而引入8岁的多多,会减弱这种冲突,孩子群里,都知道比其他孩子都大一点的孩子很容易建立权威,因为她很容易在各类孩子间的比赛中获胜。悬念失去后,孩子们就会无精打采,或者转向倾慕,服从,这样孩子间的竞争就被减弱,只能等待突然事件的发生。而孩子和父亲的冲突,也从5个减少到了4个。
- 个数。我很诧异的是让曹格带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是年龄最小的,而且他还有腰伤。在第二季这么绝的任务设置下,这简直是把他逼上死路啊。而且因为这个设定,使得很多爸爸+孩子的竞争无法顺畅展开,因为曹格有两个,还1男1女,你怎么绞尽脑汁设置任务,都不可能平衡的,事实也是。这个环节看似引入了爸爸和孩子们的概念,可能会吸引二胎的父母,实际证明是个很严重的策划失误,打乱了节目的核心 - 任务的设定,为了1,失了4。
- 背景。我完全理解杨威和吴镇宇的参加。就是想让不同背景文化的小孩子在一起,看融合和冲突。很遗憾,看到了冲突,没看到融合。至此我完全不相信小孩子在一个多国幼儿园能学会多国语言了,fayman的中文,从头到尾,几乎都讲不连贯,而为了节目,其他小孩子肯定都知道要说中文,而任务中和其他人的接触,也都需要用中文,于是fayman被自然排斥了,他找joe,其实是一种被迫处理,因为只有回到英语,才会舒适。可见,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连小孩子融进小孩子都很难。
3、任务不出彩。整个爸爸去哪儿,有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做菜。这个设计是很棒的额,因为做菜爸爸可以参与,找食材可以孩子参与,中间可以揉入各种任务,串起整个一条线。第二季的任务,设计的,难度有余,技巧不足,于是导致都是爸爸向的任务,甚至很多任务需要爸爸的合作,孩子的共同参与度反而不高。趣味不是榨出来的,应该是落差自然生成的。比如浙江村子里的包粽子,这个设计到底是有什么意义呢?爸爸输了,很累,然后让孩子饿肚子?水云间又有什么意义?以至于有的时候爸爸都累到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几个爸爸说五个家庭的融合不是盖的,因为他们真的很多时候得一起上阵,才能解决问题,反而爸爸之间的互动更频繁。
4、拍摄的抽离感越发强烈。无论是摄像头乱入,还是话筒乱入,偶尔为之可以,因为孩子的反应会带出这个,很难避免,出现的多了,“作”的感觉非常深,完全无法从童趣的角度欣赏。也看过美国的一些真人秀,没看到过这么做,我几乎以为是制作失误了。揣测第二季的孩子黑很多,也是因为他们通过镜头,比第一季更多更频繁的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镜头秀,所以会忽略孩子的自然反应,从秀的各种角度揣测。
关于好的
第二季的少了简单的欢乐,成长略微生硬,但仍然不失为一档好节目,因为艰苦任务后带来的五味杂陈的幸福感,却是第二季优于第一季的地方,吴镇宇在浙江小镇和fayman泪拥表爱,曹格在树林看到老婆后几乎失声痛哭,都让观众感同身受,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