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深度游(一)很文艺的胡同篇

旅游资讯 2022-03-13 17:23www.1681989.cn最新旅游资讯

 

     漫步南锣鼓巷,你不仅会惊讶于在京城中心还有这样的“桃源”,更会惊艳于它的时尚,它的旧貌与新颜完美结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人说,三里屯没有做到的南锣鼓巷做到了;后海失去的南锣鼓巷又给找了回来。

 
  一年前的晚上八点,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匆匆地穿梭在南锣,如同顺流的孤舟,翻滚在人海中,从北到南,不曾靠岸。偶尔的左顾右盼,也不敢踏入“蜈蚣街”十六支足的一脚。从此,我爱上了这里,这个很有文艺范的胡同。

 
  一年后的早上七点,我在奥体东门换乘758,在北兵马司站下车,我和朋友在雨儿胡同口汇合,来一段之字形的“鱼骨穿”。晚上九点,在东棉花胡同的江湖酒吧,会有一场乐队表演,名字叫“末日狂欢的前一夜”。我知道,南锣鼓巷已经走进我的生命力,无法离开。

 
  首先要说说南锣鼓巷这个名字的来历
 
  1、源自锣鼓商
 
  南锣鼓巷之名,一说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而得名。
 
  2、源自锣锅巷
 
  另一说是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今锣鼓巷。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将此处称为锣锅巷。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有驼背者住此,巷以人名;一认为此巷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锣锅。后清乾隆十年京城全图,将“锣锅”改为“锣鼓”。民国后一直沿称锣鼓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历史背景
 
  锣鼓巷始建于元朝。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唐朝时的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明代将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满族镶黄旗户在此处居住,逐渐发展出十几条胡同。其中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
 
  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早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南锣鼓巷属于东城区,明清时,东城区属于“富人区”,大官巨贾,多在东直门至钟鼓楼一带置地产,因而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里,多四合院豪宅。时代更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原因,故时豪宅,住进了普通百姓,大多数渐渐成了大杂院,乱而无序,成为现代所谓“老”人的普通居所。旧京风物,固然竂廓,但并非无迹可寻,门礅,即是其一。在南锣鼓巷交错的胡同中,空游拍摄到了上百个门礅,大多残破,胡同里院居民视为寻常物,堆放杂件,宠物狗尿。古京城居民象征门阀地位的门礅,到了“老”人那里,成了“小小子儿,坐门礅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的家长里短,戏言谑语的“起兴”。
 
  寻宝玩法:南锣鼓巷寻门墩

 
  胡同里,不经意的一个门楼,绝对会让你出乎意料。只是,这出乎意料的有些突然,印象中威严雄壮的将军府全无踪迹,我们从一个不起眼的大门,斜刺穿入,一座雕工有致、凸凹精细的拱门就深深的立在两侧的近代风格的砖房之间。上下五层的砖雕层次分明,每层分别刻有春夏秋冬四时花卉、动物图案和戏剧人物故事图案,其动物、人物图案栩栩如生,堪称完美。花墙中间的大理石门额上刻着的四字祖训,全部剥离,模糊难辨。朋友说:“你的相机镜头是鱼眼,应该可以把这门楼拍的全。”于是,我赶紧找好角度,连按下三次快门。

 
  象征门阀地位的清代门礅南锣鼓巷还能找到几百个 ,据说门楼上方,鼓起的疙瘩越多,证明主人的官越大。门口不一样的门墩,代表了主人不一样的身份。文官家的门前是方形的门墩,代表书箱。武将家的门墩是圆形的,上面有狮子之类的动物,表示威武。

 
  不过,我知道相机的鱼眼可以机械的装下这门楼。可我的肉眼,却容纳不了这藏在这藏在“深闺”里的“绝世美人”万分之一,只想多看一眼,再看一眼。朋友打断了我的“花痴”,赶紧走吧,南锣鼓巷还有很多藏龙卧虎的地方。
 
  “看,这就是中戏。”我们走到了东棉花胡同口,朋友指着中戏的大门告诉我。

 
  门口正好走出来几个中戏的美女。我一边拍一边说:“我当然知道这是中戏了,门上不是写着嘛。”——原来朋友还有下一句:“这原来是段祺瑞政府陆的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宅子。”说完招呼我赶紧进去。可惜,不知道是我们没有艺术生的文艺气质,还是挂在脖子上的单反太招摇,门卫很快就把我们视为“狗仔”拦了出去。看来当年的“总理宅子”依旧戒备森严。

 
  “其实,我上次混进去看过,靳宅早已无迹可觅了。”朋友招呼我,走进连着的雨儿胡同。我还在回味朋友的话,他是向我炫耀他进去过,还是安慰我里面什么都没有呢?里面怎么会什么没有呢?中戏的帅哥美女不是很多吗?

  朋友的目的和我不一样,这次他计划把南锣鼓巷有特点的门墩都拍下来。在他看来,元代的胡同四合院大多变成了大杂院。可是石头做的门墩,却是稳稳当当的伫立了几百年。细细研究起来,果然大有门道,这门墩有方、有圆、门墩上的图案也以人物、花草、鸟兽居多,都是有着各自美好的寓意。“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三羊开泰、这个雕了九个狮子,因为狮和世同意,所以是九世同居的寓意。”空游显然有备而来,一个个门墩,被他把玩的头头是道,小小的门墩,就被他道出了一个大宅院的悲欢离合。
 

  我在想,一定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户人家。看这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大宝天天见似的。那就装饰一下吧,于是他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过几天又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寓意美好,样式漂亮,大家自然相继模仿。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想,但不可否置,这石头上的中国功夫,在这不起眼的一角,表现着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而且,一蹲,就是几个世纪。

 
  不知不觉,我和朋友便横穿了好几条巷子,我们路过齐白石旧居,在门外观望了进不去的可园和同样进不去的婉容后邸,在免费参观的人民作家茅盾旧居的院子前,茅老特地为外孙女修建的秋千,让我可以想象老人晚年的天伦之乐。我们继续往东穿过蒋介石行辕,走到在东北端的菊儿胡同,小小的院落,黑瓦白墙,树荫婆娑,让我分不清是江南还是。建筑大师吴良镛教授“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一如元朝的那些年,建筑师门将一块京城的豆腐,切的四方四正,每个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从此造就了方位感极强的人。正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写道:大街、胡同,把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人的生活,也影响了人的思想。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胡同这种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文化的载体。老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如果你比较懒,那就坐上人力车,拉车的师傅会很热情的给你讲解咱们老的胡同文化。

  据说这家的主人是个外国人,这座院落是中国政府为了奖励他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奖励给他的。怎么样,羡慕嫉妒恨吧。这里的四合院,现在每一座身价都在一千万以上。
 
  ■玩古:故居古迹
 
  行走在今日的南锣鼓巷,京城几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动得错落曲折,这些人物,或是煊赫一时,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为历史硝烟里悲凉的挽歌。唯有几百年的青瓦灰墙,依然风雨不改,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静观时代匆匆。
 
 
  僧王府【未开放】
 
  炒豆胡同77号原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能征善战,1859年大沽海战中,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其子伯彦诺谟诂承袭亲王爵,因而这一带的老住户,还称这所府址为“伯王府”。
 
  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胡同,这在是仅有的孤例。
 
  地址:炒豆胡同77号
 
  段祺瑞和靳云鹏旧宅【中央戏剧学院】
 
  东棉花胡同39号是中央戏剧学院,这里原是靳云鹏旧宅。靳云鹏(1877-1951年),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在云南任清军19镇总参议。后受袁世凯信任,任山东都督。1919年后任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买下这里后,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几座西式楼房。如今,旧建筑已全部拆除,靳宅早已无迹可觅。
 
  地址:东棉花胡同39号
 
  可园 【未开放】
 
  可园,原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文煜是清满洲正蓝旗人,曾历任四川按察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光绪十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和红顶商人胡雪岩过从甚密,平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花园落成于1861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全园占地约4亩,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错落有致。被认为是晚清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
 
  这座宅院也是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袁世凯死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由南京来就任时买下了这座宅院。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将这所房屋卖给伪军司令张兰峰。
 
  地址: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院
 
  婉容故居【未开放】
 
  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是满清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宣统大婚时,已是民国十一年,但还是履行民国初年所颁布的优待清皇室条件,对这所“后邸”大加修缮。婉容的父亲荣源,由于女儿“册后”,按礼制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这所府邸又大加改建以合乎府第规格。
 
  地址: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
 
  茅盾故居 【免费】
 
  茅盾于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七年的岁月。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原貌布置,室内的沙发、案头的花瓶、壁上的对联都是旧有之物,所有展室均向公众开放。
 
  在这所房子里,一盏台灯下,茅公最后一部作品——回忆录《我走过的路》诞生了。老人写道:“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这样的心情,其实不仅仅是茅公,任何一个暮年之人,都会有这样无奈的认命,或者说遗憾的满足。
 
  地址:后圆恩寺胡同13号
 
  蒋介石行辕
 
  蒋介石行辕,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这里原为清宗室载旉(fū)的宅第。载旉是庆亲王奕劻的次子,堪称“风月场上魁首,赌博局中豪客”,此宅建成不久,他就把全部家当输与他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这里成为蒋介石在北平的行辕。期间,蒋介石在此有两次重大活动:一是1945年12月来平,以“抗战领袖”身份慰问北方同胞;二是1948年9月来平,应付辽沈战役。
 
  地址:后圆恩寺胡同7号
 
  齐白石旧居【门票:5元】
 
  雨儿胡同13号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画家齐白石的住所。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的旧居,在此住了不长时间便迁回西城,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在他生前成立的)。
 
  地址:雨儿胡同13号
 
  水准点
 
  曾经标志内城最高点的“水准点”石碑,是1914年至1916年民国时期的产物。
 
  地址:南锣鼓巷中间前圆恩寺西口路北墙角
 
  凤山将军府雕花门楼
 
  清末将军凤山的原宅院,现为民居。雕工有致、凸凹精细的拱门和两侧近代风格的砖房。
 
  地址: 东棉花胡同15号
 
  万庆当铺
 
  万庆当铺始建于清末,是清末京城五大当铺之一。万庆当铺店主人是旗人,当时掌管着大清皇家金库,住在南锣鼓巷西侧的蓑衣胡同8-14号
 
  此外,秦老胡同35号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菊儿胡同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之父的宅邸;黑芝麻胡同59号原是明末降清将领洪承畴的府邸;黑芝麻胡同13号曾是清朝刑部尚书奎俊的宅邸。
 
  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
 
  南锣鼓巷一直向北走到头,东边的一条胡同是名扬中外的菊儿胡同。1990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了菊儿胡同的危房改造工程,“有机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1992年,菊儿胡同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地址:菊儿胡同 

 
  和很多人一样,来到,让我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古雅温馨的四合院。而对我而言这才是传统住宅建筑的名片,也是最具民俗风情的文化符号。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空游,每年却都会走走的胡同,最常来的就是这南锣鼓巷,这个很有文艺范的胡同。

 
  行走在今日的南锣鼓巷,京城几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动得错落曲折,这些人物,或是煊赫一时,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为历史硝烟里悲凉的挽歌。唯有几百年的青瓦灰墙,依然风雨不改,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静观时代匆匆。

 
  来南锣鼓巷,有玩,有吃,有逛头,绝对是一个你来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南锣鼓巷的好玩的、好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小编只好在这里分期分批给大家慢慢介绍。如果你要觉得不过瘾,请期待下篇-----南锣鼓巷深度游(二)美食攻略篇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