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旅游全攻略 旅游线路 景点推荐
华山距永济不远,从华阴乘车到永济约需3小时,从永济乘车到西安约需3小时,而永济的普救寺和鹳雀楼游览约需3小时。
也就是说上午10点从华阴出发(一早可先游览西岳庙),游玩永济后,晚19点就可抵达西安。
华阴-潼关的中巴每15分钟一趟,行至“港口”约25km,40分钟,票价5元。
在“港口”候车不会超过10分钟,保证有潼关-风陵渡的中巴路过,上车买票4元,行驶约15km、15分钟,过黄河大桥,进入山西境内,抵达风陵渡(山西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
在风陵渡下车处就是所谓的长途客运站,其实就是“运城-风陵渡高速路”的高架桥下面的停车场。在此等候约30分钟,风陵渡-永济的中巴发车,票价10元,行驶约40km、1小时,到达永济市客运站(火车站对面)。
永济火车站旁有1,2,3路公交车始发站,乘2路公交,行驶约20km、20分钟抵达普救寺,票价3元。
永济市规模还算不小,看街景还挺热闹,宾馆似乎也有四星级的。
普救寺是《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门票50元,游览约需1小时。
普救寺广场上有很多小游览车拉客去蒲州古城、黄河铁牛园、鹳雀楼公园。经杀价,一漂亮MM司机同意把我直接送到鹳雀楼而票价仅收2.5元,7km的路程行驶约20分钟(电瓶游览车),一路经过古城和铁牛时,还给我介绍了蒲州古城和铁牛的历史点滴。
鹳雀楼公园门票50元,园内面积很大,但都是新式景观,唯一值得参观的是仿古重建的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使之成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不得不来也。楼下黄河已经不见了,游览约需1小时。
出园后发现司机MM还在等我,此时已近黄昏,没啥游客了,也仅有她这一辆车了。送我回普救寺的途中我忐忑地问价,MM倒是爽快,让我看着给,我不好意思再给2.5元,零钱有4元,就都给她了。
普救寺广场上刚好有2路车欲发,上车便顺利回永济市了。
在永济火车站旁打的,6元,走10分钟,就把我送到一个桥下,从运城方向来,去西安的长途车很多,不时经过此地。我在此等候不足5分钟,便来车了,上车有座,票价55元,走高速2.5小时便抵达西安火车站对面的省长途汽车站。
鹳雀楼简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580年),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
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其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
唐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
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
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便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
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人,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普救寺简介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西北12公里的蒲州镇西厢村。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座落在我市境内的峨嵋塬头,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红砖碧瓦,殿堂宏雄,古塔高耸,曲经通幽;柏林掩映,风景独秀。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偿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力作。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一见钟情,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蒲州古城简介
蒲州古城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约17公里处的黄河东岸,传说中的舜都蒲坂即在此处。据史料记载,蒲州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唐代曾两次被建制为中都,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唐都长安的咽喉之地。
据《蒲州府志》记载,蒲州古城高八丈、方圆一千六百步,内有二十五庙、一楼、两阁等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舜帝庙和薰风楼。薰风楼比鹳雀楼高6米,堪称一绝。蒲州古城比现今的平遥古城大2万余米,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古城。
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
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15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724),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
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
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
唐开元六年(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
宋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
当季精彩出游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