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深挖池盐文化 加快文旅融合
近日,2022运城池盐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之一池盐文化研讨会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池盐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开展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旨在探寻运城池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运城盐池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古称鹾海、古海,因位于黄河以东又称河东盐池,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约有4000多年的开发历史。
文旅融合彰显盐文化时代价值
运城因盐而生,因盐而兴,被称为“盐运专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因盐务而设立的城池。运城盐业经济发达、商贸流通兴盛,带动了晋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周桓说“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都离不开盐。河东盐池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的盐池及盐产地,孕育出我国上古文明的最初格局,并在之后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诸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形成于河东盐池的池盐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 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波说,“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池盐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将文态、形态、业态综合在一起,形成池盐文化旅游集群。”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长命认为,研究河东盐池文明,不仅要立足于河东盐池本体,还要与丝绸之路上的盐湖文明进行比较,乃至从世界维度看河东盐池,发现它的独特性,这样它的价值特性才更明显。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高春平认为,作为山西地域文化三晋文化的主干,河东盐文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盐文化。
“要大力开发能够弘扬河东池盐文化新时代价值的旅游消费新产品。”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表示,从产品、业态、市场、要素、价值等维度出发逐步构建起池盐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推动池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主要路径。,还可以与关公文化、关公旅游相融合,形成带状连片的河东文化旅游体系。
深挖历史记忆促进转型发展
河东盐池的开发约有4600年的历史,历代先民们以河东盐为主体的产、运、销、管活动,以及采集工艺、流通贸易、春秋以来的盐税榷征、历代的筑堤防汛、科技进步等,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厚实内容。
王长命提出,要恢复河东盐池硝板晒盐这一工业遗产。“要恢复河东盐池自宋代以来的硝板晒盐技术体系。它是河东盐池先民创造的生产技艺,是化工发展史上的创举。恢复后的河东盐池硝板晒盐技术体系,可以作为盐湖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盐池的工业生产活动逐渐从产盐转向芒硝开采及以芒硝为原料的硫酸钡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依靠盐湖丰富的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其生产的以“运”字牌为代表的无机化工产品和以“奇强”牌为代表的日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信誉。2020年9月,运城盐池迎来重要转折,湖区的工业生产活动被全面清退,“退盐还湖”成为现实。盐池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区,恢复“湖”的本来面貌。
太原师范学院讲师王宇翔认为,盐池史就是半部中国经济史。从经济角度来看,盐池史贯穿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盐池的资源属性也经历了从食用盐到工业盐再到旅游资源的转变。南风集团已成为工业遗产,深挖其多元价值,将其打造成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消费应用场景等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既可以保留历史遗迹,又有利于城市发展。
如今,运城盐湖已是集人文、生态、绿色、养生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运城市正着力把运城盐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赵波建议,运城盐湖的旅游发展可以从聚焦差异化、打造新品牌出发。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品集群,研究旅游产品整体包装。
大力发展“非遗+”文旅新业态
运城因盐运而设城,几千年盐运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池盐文化,留下了以盐池禁墙、虞坂古盐道、池神庙等为代表的文保单位和以五步产盐法、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池盐文化文物遗存种类繁多、价值很高,非遗传承影响深远。在文旅融合发展新时期,要打造文化遗产旅游化解读的新路径,让文物活起来,大力发展‘非遗+’文旅新业态。”郝平表示。
运城学院学报主编、河东盐文化研究所所长咸增强认为,对池盐文化的保护,要从池神庙、禁墙这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城市中关于盐文化的遗址开始。“要特别重视盐商、盐化工业的一些遗迹、遗址,因为它们所蕴含的盐文化元素正是运城所特有的标识,是运城之所以为运城的重要历史佐证。”
运城学院文化旅游系教授王冠孝建议,运城要从优势出发,加快盐湖的文旅融合发展,恢复中禁门、禁墙、池神庙、盐池、圣惠古镇等历史场景;利用全息投影、VR等技术,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加强培育新业态产品,促进文旅产业与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长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卫崇文建议以河东盐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为抓手,把运城打造成全球驰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