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讲好东方树叶故事 推动福茶飘香万里
近日,在摩洛哥王国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通过评审,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我国第43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该项目包括了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重要的产茶省,茶类齐全,也是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强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建立了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建设一批茶文化展示馆、传承基地、传习所等设施。截至目前,与茶相关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29个;先后认定48名传统制茶技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创作编排如《请茶》《喊山》等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歌舞、曲艺、戏剧等文艺节目,宣传、推广茶文化;持续举办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福鼎白茶开茶节等活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体验项目,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不断讲好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故事,推动福茶飘香万里。
“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之“福茶香飘”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茶和天下
“福茶香飘”主题活动在武夷山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加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福建相关的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与提升,进一步做好福建省茶文化保护传承弘扬,12月14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南平市政府主办的“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之“福茶香飘”主题活动在福建南平武夷山举办。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福,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用通,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出席此次活动。
张彦在活动中讲话。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福建进一步做好茶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签署联合倡议书
打造制茶技艺保护传承“福建范本”
活动现场,主办方播放了庆祝“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短片《福茶香飘》,武夷山市非遗展演中心带来《武夷茶舞》民俗表演,福建省非遗传承人章志峰带来非遗茶百戏表演,各种富有茶元素的特色节目精彩纷呈。现场还设有6个制作技艺项目的产品展示区及品茗体验茶席,邀请国家级及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场互动,加强对福建茶文化和非遗资源的推广。
为推动福建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活动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负责人签署联合倡议书,提倡共同守护非遗保护成果、共同凝聚非遗保护力量、共同搭建保护合作平台、共同激发传承创新活力,形成福建传统制茶技艺保护传承与创新运用的“福建范本”。
专家学者以茶论道
共话非遗保护传承和茶产业发展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茶文化武夷论坛,专家学者以茶论道,共话非遗保护传承和茶产业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来祝贺视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来贺信。陈绍军、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危赛明发表致辞,刘仲华、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孙威江作主旨发言。论坛中,《共享世界非遗成果,文化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国际标准和非遗的乌龙茶产业发展分析》等报告和经验分享,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深层次、宽视野、多维度的启发与建议。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还考察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岩茶核心产区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星村镇大坪洲生态茶园、香江茗苑茶旅融合、武夷星茶庄园、永生茶业有限公司等项目,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听取讲解,详细了解南平茶叶种植培育、生产销售、茶文化保护、茶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共享非遗
非遗保护成果丰硕 擦亮非遗名片
八闽大地,福茶香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榜,福建有了9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各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动,加强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在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断擦亮非遗名片,为福建打造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采茶
健全机制 为非遗“护航”
近年来,福建省相继出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各设区市结合非遗保护实际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其中,武夷山制定出台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强对传承人申报认定和管理、茶艺展示人员交流,不断加强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厦门市出台的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各地制定出台专项立法,已公布《福州市软木画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脱胎漆器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福州市寿山石雕刻技艺保护规定》等单项法规,《漳州水仙花保护管理办法》也在论证修改中。
为了推动福建非遗保护,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作用,在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安排上,对茶相关项目的非遗重点保护单位、传习中心的保护传承和宣传交流活动给予支持,分别给以国家级传承人每年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年6000元的传承活动经费补助。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福建省政府批复设立省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及15个省级畲族文化示范点。2017年1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10月,《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同意颁布实施。2019年11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福建省现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
通过多方努力,福建省基本确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目前,全省共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其中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漳浦、柘荣)、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闽南民居)、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共两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优秀实践名册。
,福建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代表性传承人143人、保护单位14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保护单位775个、传承人917人、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15个;纳入市、县两级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全省非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不断健全。
漳州天福茶博院
创新传播 让非遗“活态”传承
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传播和阐释力度,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今年6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各地联动,组织开展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主题,突出“享传统文化 购非遗好物 促文旅经济”,全省举办360多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涉及非遗项目226项、非遗传承人460名,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累计超过1000万,积极推进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充分展现福建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丰硕成果。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精心组织每年一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发动省市县三级同步联动,突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非遗项目的展示,结合主流宣传、加强交流互动。结合春节、端午节等重大民俗节庆活动,组织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端午习俗体验等惠民活动,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当中。
2022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福建各设区市非遗资源保护传承情况,推出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会同省人社厅、省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和认定工作的通知》,引导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设各类经营主题和生产加工点,进一步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武夷茶园
多元营销 打响非遗品牌
为了打响茶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2021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福建文化标识”评选,将“闽茶”评选为“福建文化标识”之一并全渠道开展宣传推广;依托晋安春伦生态茶园、福鼎太姥山绿雪芽茶园、福安坦洋村、武夷山大红袍景区等茶文化资源,串联推出福建旅游精品线路“世界茶乡之旅”。
近年来,福建省持续举办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福鼎白茶开茶节等活动,举办了无我茶会、茶王赛、大红袍品茗会、茶王拍卖等各类茶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委网信办、南平市政府联合举办“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文旅系列活动,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侨联共同指导第二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福建先后赴日本推介“茶香之旅”精品线路,选送南音交响《丝海南弦》和舞蹈《茶香蝶舞》两个节目亮相驻长崎总领馆国庆招待会,举办海外华文媒体“茶乡+坊巷之旅”文化采风行活动等。
,福建还坚持“走出去”,积极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推荐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等活动;组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外交部福建推介、中联办香港公众开放日、第六届世界闽商大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会议和活动。福建省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优秀成果在国际交流舞台上展示,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茶艺展示
福建6个传统制茶技艺亮点纷呈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你对这些茶历史、茶文化、制茶技艺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有着 “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的称号,是岩茶的故乡。
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武夷山为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赛、茶艺等风俗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夷山茶百戏
铁观音制作技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现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安溪茶农综合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结合当地实际,发明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并以此制作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由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组成。采摘前先要确定采摘期,制定采摘标准,然后再熟练运用技术进行采摘。初制工艺包括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十道工序。精制工艺包括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六道工序。制茶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和叶的鲜嫩程度等各种情况灵活处理。制作安溪铁观音,先要以晒青、凉青、摇青等方法控制和调节茶青,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变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效果和独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温杀青,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安溪茶农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处于闽浙交界地区,其独特的海拔、地势、土壤和气候环境,具有适宜白茶生产的自然条件。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唐陆羽《茶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认为即福鼎太姥山。现代白茶工艺盛于清代福鼎。据记载,1857年,福鼎点头柏柳的陈焕、张吓钦移植家中繁殖,清代光绪元年(1875)由周开陈再移植、传播到黄岗,制造白茶的历史由福鼎开始。
福鼎白茶制茶技艺
福鼎白茶因成制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制作中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适度的自然氧化,而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其初制原理和工艺规程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白茶初制工艺流程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精制工艺流程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气温影响,白茶制作技艺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福鼎白茶的制品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品类。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茉莉花茶窨制历史。福州茉莉花茶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福州城内也形成了“山丘栽茶树,沿河种茉莉”的格局。北宋时福州成为茉莉之都,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至明代加工技术成熟稳定。清朝道光年间,福州作为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畅销欧美和南洋地区。
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在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中,采用烘青绿茶窨制,即用一层花一层茶重重叠叠,充分拌匀、通氧,让花不失生机,茶吸收新鲜的花香达到饱和状态。其技艺流程主要包括茶坯粗制、精制和伺花、茶花拼和(窨花)、静置通花、收堆复窨、茶花分离(起花)、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制茶的福州茉莉花茶种类很多,有寿珠、白龙珠、玉蝴蝶、大白毫等。以寿珠为例,芽头肥状挺直,披白毫,形如珠,芽色黄绿油润光亮。泡入水中,玉珠变为旗枪,汤色黄绿澄明如翡翠,香气清幽馥郁,鲜灵持久,富有茉莉鲜花之香,滋味柔和,茶味醇和。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是福安市传统技艺,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坦洋村以白云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清咸丰年间,坦洋村茶人以“坦洋菜茶”为原料,创制出“坦洋工夫”红茶。坦洋工夫茶出口兴盛,从清光绪六年到民国25年,平均每年出口的坦洋工夫茶多达1万多担,促进了坦洋的市井繁荣。该茶经广州运销至西欧,受到广泛喜爱。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与茅台酒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分为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两部分。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制成红毛茶,毛茶再经过初抖、平筛、撩筛、捞筛、复抖、紧门、毛选、复选、清风,即“三平、三抖、三选”,以及风选、拣剔、复火、拼配匀堆等精制工序,最终形成成品茶。制成的坦洋工夫茶外形紧细匀整、色泽乌黑油润,略带金毫、显锋苗,内质香气清鲜,汤色清澈红亮带金圈,滋味甜醇鲜爽,具有“色艳香浓,鲜纯清甘”的品质,被称为“乌龙”“乌茶”。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漳平水仙茶原产于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溪口村大会自然村,有100多年历史。其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国乌龙茶类中较为高超、精湛、独特的紧压制茶技艺。
漳平水仙制茶技艺
漳平茶农吸取了武夷岩茶和闽南水仙茶制茶原理,并根据漳平水仙茶的实际,创造出一套漳平水仙茶的独特制茶技艺。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先经晒青、凉青、摇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又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揉捻和压模造型,反复多次的烘焙,形成四方形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桂花香”的漳平水仙茶饼。
制成的漳平水仙茶主要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两种类型。清香型水仙茶色泽砂绿间蜜黄,兰花香明显,滋味浓醇甘爽,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肥厚软亮、红边鲜明、匀齐。浓香型水仙茶则色泽乌褐油润,桂花香明显,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肥厚软亮、有红边。多年来,漳平水仙茶产品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金奖,并已经有了多个全国性品牌,推动了漳平市茶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