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历史建筑 彰显城市暖意惬意诗意
“漫步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每一处景观、每一幢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这样的上海,怎么逛都逛不厌。”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南昌路“打卡”的市民胡伟感慨道。
“活化”的上海各式历史建筑,如今已经成为市民游客的流连忘返之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完成的“建筑可阅读”——上海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成功入选。这不仅是上海高质量推动文旅融合的卓越实践,更是通过建筑传承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传播上海精彩、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案例。
保留城市文化记忆
“有关建筑的故事,是审视人类历史最强大的取景框。”英国作家利奥·霍利斯在《伦敦的石头——12座建筑塑名城》一书中写道。
在上海,存在着大量不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讲述着城市变迁的故事,积淀着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彰显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承载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质。外滩建筑群、豫园、石库门里弄、武康大楼、陆家嘴三件套……这些建筑作为上海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2017年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上海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实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5年来,上海围绕“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的总体要求,突出上海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特点,围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建筑、当代地标建筑等的保护管理、活化利用、价值挖掘、宣传推广,深入推进“建筑可阅读”活动,打造出可互动、可体验、可消费的“建筑+”新模式,构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在地休闲和城市文旅消费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讲好这些建筑的故事,既是上海让文物活起来、推动建筑遗产保护成果共享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弘扬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更是有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力点。
坚持整体统筹推进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全市相关单位积极行动起来,稳步推进,全域覆盖,将“建筑可阅读”活动一步步推向高潮。
2018年起,上海从6个中心城区到全市16个区陆续开展“建筑可阅读”工作。特别是2020年以来,上海积极推动“建筑可阅读”从设置二维码方便市民游客了解建筑背后故事的“扫码阅读”1.0版,到扩大各类建筑开放让市民游客走进历史建筑的“开放建筑”2.0版,再到深度利用数字化方式、激发全民参与的“数字转型”3.0版,让阅读建筑成为市民游客读懂上海这座城市的首选方式。
在推进过程中,上海积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整体统筹推进,积极破解“建筑可阅读”工作难点、痛点,大力促进精细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五个一”为抓手,即上线发布统一的线上总入口——“建筑可阅读”微信小程序,成立一个联盟——上海“建筑可阅读”联盟,出台一套标准——《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工作规范》,打造一支队伍——由专家、志愿者、讲解员组成的人才队伍,推动优秀建筑推出一份“套餐”——经典建筑配有文创产品、书、纪录片、讲解队伍等组成的“阅读”套餐,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上海全市各类建筑设置二维码数量达2957处,扫码信息内容包括中英文图文介绍、语音、视频、VR等,用高品质、更丰富的服务方式增强公众体验;全市开放参观建筑数量达1056处,形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
“我们还积极推进跨界合作创新,通过互相赋能实现共赢。一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文物、广电融合发力,实现上海旅游节平台与‘建筑可阅读’IP大碰撞。二是串联整合建筑资源,与春秋旅游合作推出‘建筑可阅读’专线观光巴士,打造近距离、慢生活、微旅行的全新都市旅游方式。三是推动老字号与新市场跨界融合,联合光明集团等上海老字号,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打造可以带回家的‘建筑可阅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说。
创新文旅消费场景
当下,申城每一处有故事的建筑主入口处均设有二维码,市民游客可以扫码阅读建筑详细的信息和背后的故事。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作为都市旅游核心资源的载体功能,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感受到上海的暖意、惬意和诗意。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建筑可阅读’的标识度、美誉度、参与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已经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大IP、上海都市旅游的‘金名片’和城市千万级流量的‘主入口’。”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位于徐汇衡复地区的武康大楼,无疑是“建筑可阅读”的代表作。这栋由邬达克设计的外形像一艘远洋巨轮的大楼,在推进“建筑可阅读”中,3年3次“焕新”,变身为“超级网红”建筑。从诠释海派新生活的“本原——城市文化咖啡创意艺术展”,到携手国货品牌向武康大楼致敬的新国货展;从解锁传统文化的活字印刷展陈,到融合非遗与海派文化的龙泉青瓷非遗展……形式多元的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据统计,峰值期间,武康大楼街区周末每日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相当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日均游客接待量。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沪上建筑师、艺术家、市民、游客也参与其中,成为“建筑可阅读”的设计师、代言人和好向导。“上海有很多‘秘境’,走在街上是看不见的,如果能够深入到这些‘秘境’里,就会知道这个街区、这些建筑的很多故事。”作家陈丹燕说。显然,“建筑可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建筑,也是在阅读城市、阅读文化、阅读人生。
据了解,未来,上海将进一步释放“建筑可阅读”IP价值,让建筑融入丰富的城市场景,包括打造推介历史文化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的“建筑可阅读”示范街区,遴选全市100幢标杆示范建筑,打造“建筑可阅读”十号线地铁专列等,让沪上历史建筑成为阅读中国的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