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近日,江苏南京一位“90”后古籍修复师上了热搜。南京图书馆馆员丁峰修复了两册“国宝级”古籍——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提到古籍修复,许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老师傅形象。实际上,现在很多古籍修复师是年轻人,“90后”的丁峰就是其中的一员。如果说老一辈古籍修复师依靠的是传统师徒制的经验和技能传授,当下的古籍修复师大多数是古籍修复相关专业科班出身,有着丰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经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磨砺,不少年轻人已经成长为古籍修复的“顶梁柱”。
“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互联网时代,观众们见识了不少文物修复师的“燃”,他们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保持着匠心。
赋予古籍生机活力,做时光的探秘者,通过古籍修复与古人对话,新一代古籍修复师对古籍修复充满笃定的价值信仰和文化认同,拥有不浮躁、不功利的强大内心,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充满了热爱与情感。
“90后”古籍修复师敢于拥抱新鲜事物。他们一方面愿意涉猎古汉语、绘画美工、传统古籍装订和出版学等知识,另一方面也愿意将新手段、新方法和新知识运用到古籍修复之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古籍修复并非易事,离不开古籍修复师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本古籍都不一样,需要古籍修复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对古籍情况的诊断、修复时可能出现状况的预测分析设计修复环节,古籍修复方案事无巨细地考虑了修复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一个修复方案,就是一本对古籍对症下药的“定制药方”。
古籍修复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离不开他们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每一件被修复的古籍身上,都凝结着古籍修复师的智慧和汗水;“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作为“文物医生”的古籍修复师在不为人知的幕后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牺牲。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努力将古籍修复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就是古籍修复师身上的“匠心密码”。
为了让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丁峰通过数字化手段制作仿真复制古籍,让古籍被更多人看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更多像丁峰一样的能工巧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籍修复师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典范。
说到底,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不管身处哪个岗位,当匠心成为不变的价值追求,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