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扎堆“野景区” 网络“种草帖”难辞其咎
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此次山洪已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龙漕沟是一个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被热议的网红打卡地,“天然未开发”“小众避暑胜地”……,龙漕沟实际上是一个泄洪河道。
突发山洪导致多名游客伤亡,这样的悲剧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发生之后,除了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之外,如何避免类似不安全的“野景区”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梳理报道可知,突发山洪时,龙漕沟被困的游客并不少,很多游客惊慌失措。除了游客的帐篷等物资被洪水冲走外,多名游客被洪水卷走的视频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视觉神经,令人忧心和震惊。
龙漕沟并非景区,周边设有警告标志、防护网,禁止游客下水。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有人把防护网撬开钻进去,政府也会定期修补防护网,且在山洪暴发前一个小时,曾发布“暴雨山洪”短信提示。
由此可见,当地有关部门事前防范措施已经到位,但由于前来游玩的人数众多,始终有人不把潜伏的隐患放到心上。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未开发“野景区”却成了部分社交、旅游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地,被作为小众玩水、露营场地推荐,还被冠上了“景区”的名头。
可以说,现实生活中,未开发的“野景区”成为徒步、露营、玩水网红景点的现象相当普遍,且部分游客将发掘“野景区”当成了一种乐趣。尤其是夏季炎热,不少游客热衷于寻找“小众避暑地”,呼朋唤友,带上避暑装备去露营戏水。在这种缺少防范措施,存在诸多潜在危险的“野景区”中,极易发生意外。游客不顾劝阻在野外受伤迷路、掉落悬崖、被毒蛇咬伤的事时有发生。
以发生惨剧的龙漕沟为例,在一些地图App上直接被标记成了景区,在网络平台上被轮番推荐。这种推荐引流行为,让一些游客忽视了风险,将原始、粗粝的“野生”环境当作追求惊险刺激的噱头,甚至把显眼的风险警示标志也当成了魅惑的一部分,更加刺激着一些人前往探险寻欢。
“景区虽美,安全第一”绝不能成为耳旁风。网络平台理当尽到社会责任,不能为流量而刻意推荐、引流、标记缺乏防护措施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野景区”,要尽到必要的把关审核义务,屏蔽、下架涉及存在安全隐患“野景区”的帖子和文章。,还应对有一定诱导倾向的视频作出警示标记,尽到风险提示义务,进而让游客科学甄别、谨慎对待“野景区”,不再心存侥幸,使自身陷入打卡“野景区”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