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猎人
大兴安岭,在我心中是森林的代名词。这里山脉纵横,水草丰足,提到森林,舍它其谁。而鄂伦春族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们穿戴着兽皮制成的衣服和帽子,牵着马,背着猎枪,在厚厚的雪地中吱吱嘎嘎行走……他们是大兴安岭森林里“的猎人”。
鄂伦春猎人崇拜大自然,善于与自然共存。他们生活在我国最北方的大森林中,在最低温度零下50℃的冬季,仍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勤劳勇敢,在长期的狩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智慧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伴着这段当地家喻户晓的《鄂伦春小唱》,我来到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了解鄂伦春族同胞的传统民居、民族服饰和民俗文化。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民间艺术、民俗民风独具魅力。每个民族的民居都代表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鄂伦春族同胞擅长游猎,民居以传统的“斜仁柱”与“木刻楞”房最有代表性。其中,“斜仁柱”是圆锥形的原始住所,便于游猎民族拆卸搬迁。
鄂伦春族同胞传统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驯鹿、马、桦树皮船、兽皮船、木筏、滑雪板和雪橇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桦树皮船。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十八站乡,我们见到了该技艺的传承人,也是“的猎人”——鄂伦春族老人郭宝林。
郭宝林把自己的家布置成了一间小型博物馆。走进老人家中,只见墙上挂着很多照片,照片里的他身着厚厚的狍皮衣,牵着马在雪地中行走。那时的他年轻威武,眼神中充满了坚定,而此刻坐在温暖的房间里给我们讲故事的他,显得更为慈祥。
老人给我们讲起了他打猎时的经历,特别是在森林中遇到黑熊,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听起来充满传奇色彩,令人神往。
老人说,在他少年时期,桦树皮船是打猎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桦树皮船,鄂伦春语称为“奥木鲁钦”,形如柳叶,轻巧实用,“陆行载于马上,遇水用之以渡”,在水中行进悄无声息,不易被猎物发现。桦树皮船就地取材,以樟子松板条做骨架,以白桦树皮为船体,然后用松木削成的木钉加固,全船不用一根铁钉。成型后在接缝处涂抹松树油,经过烘烤,密不渗水。他家世代以制作桦树皮船为业,他本人专注于制作桦树皮船已60年。
现在,桦树皮船已不再是打猎时的必备交通工具,但它在鄂伦春族同胞的生活中仍必不可少。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桦皮制品在鄂伦春同胞生活中随处可见,以桦树皮船为图案制作、雕刻的工艺品非常多,迷你桦树皮船也常常被游客当作最具特色的工艺品。
鄂伦春族同胞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用狍皮制成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结实、柔软、轻便,更能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此前,我们已经在当地的博物馆中见到了鄂伦春族兽皮衣和狍皮帽。现在,看到郭宝林老两口亲自展示他们的传统服饰,尤为有冲击力,英姿飒爽的猎人形象跃然眼前。
狍皮衣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逼真,又很保暖。
我们离开时,郭宝林说,他的女儿已经学会了桦树皮船制作工艺。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鄂伦春族的文化代代传承,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