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穿越:抬眼西山前,秋红又一年
去年寻路去西山,赚得黄红入眼帘,
近日偶见树色易,呼朋故地寻幽趣。
约定8时出发,其实7时半不到,已有网友先到了,真到了集合时间,铜矿医院门口已是黑压压一片,50多人的出行队伍让路人侧目,真应了爬山版主那一句预言“琅琊山单次穿越人数的新纪录就要诞生了”。
男男女女,长者年过五旬,幼者不足六周,探路先锋山友来了、爬山版主咪咪来了、舞文版主凉风来了、神交已久的孤舟来了、还有那随征途团队登顶太白的三位巾帼英豪来了,更多的是闻名未见面的朋友,10位小朋友也加盟其中。
大队人马越尾砂坝、踏丰山径,逶迤成串,谈笑风生。那一刻,每个人都是轻松愉快的,应了那句老话“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大队人马登上大丰山顶,一睹龙华池(蓄能电站)风采。休整的时候,作为召集人,冒充内行为大家讲讲“环滁皆山”和大丰山的传说,聊解朋友们的劳顿。可惜一时性急,忘了介绍丰山祥云、丰山地鼓的逸闻,只好留待下次了。
看罢高峡平湖,缘大、小丰山山腰一路南行,早开的滁菊已经灿烂着黄色的笑脸,时不时闪出路边,和我们打起了招呼。
“喔喔喔”、“汪汪汪”,咦,这半山腰哪来的鸡鸣犬吠,难道我们已登天庭,没那么快吧?玩笑一句,其实是同行的小朋友发出的声音,还别说,那口技惟妙惟肖,用一句东北话,那水平绝对是“岗岗的”。
抬眼西山前,秋红又一年,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到得大平台附近时,无论是抬眼西山,还是回眸北望,峰巅谷底,层林尽染,已是秋意弥漫。稍事休息,送别几位因事先返的朋友以后,大伙手脚并用,走进了一片灌木林,向龙华大峡谷进军。这段峡谷比较陡峭,可能是此次穿越线路上最难走的一段路程,大伙互相提醒,一个不拉地穿过了这一片密林深处。
出竹园的时候,龙华峡谷的溪水便成了大家的最爱,掬一捧泉水汲面,甚是清凉,孩子们更闲不住了,以至于我们再三催促,才肯重新上路。
荆溪白石出,连山秋色浓。缘龙华溪顺流而下,此行的精华路段出现了,或许是光照充足吧,白菊蓝花缘径出,深红浅黄出树来,近树远山,秋色连绵。踏溪而行,捕虾捉蟹,更成了孩子们的赏心乐事。
山静秋水碧,林疏似更秋。到了红花湖的时候,大伙不约而同,直奔湖边,驻足闲聊者有之,养眼搜色者有之,捡石打水漂者有之,可谓各得其趣。
出红花湖,时间已过十二点,我开始和此次就餐的农家主人电话联系,电话那头传来“桌凳已摆好,鸡鱼已烧罢,等着你们到来”的回音,一经扩散鼓起了大伙赶路的劲头,虽不是饥肠辘辘,毕竟食欲还是被勾起来了。
相逢不急忙归去,眼前都是有缘人。因为初次打交道,就餐的农家及农家主人我也素未谋面,此前通过朋友介绍,也只是借助电话联系过,正因为如此,害得大伙多走了一截冤枉路,及至找到正确路口某小店附近,看到去年和犀利同来挂在电线杆上那块指路牌上的“茅草岭小店”字样,当时晕倒,昔说老马识途,今儿个是“老驴未识途”,惭愧,惭愧。
到得就餐的农家,主人借来的四张圆桌分布两个房间,鸡、鱼、肉等主菜已经烧好了,炒菜正等着下锅呢。主人看到我们一行48人的就餐队伍,一时有些手忙脚乱,“这么多人啊,我的做菜水平不咋地啊”。看到如此光景,我便紧急动员“在座各位,有厨艺好的请主动现身,为大伙尽尽义务”,话一落地,队友TCL、三角枫、铃铛、周姐、琳儿等已经主动现身,到得厨房,洗、切、配、炒、烧,分工井然有序。因为停电,井水抽不上来,我和山友又提桶借水,忙的不亦乐乎。在此要代表同行的兄弟姐妹感谢几位在厨房忙活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大伙才及时吃到了一顿可口的农家土菜。
随着厨房炒菜源源不断送上桌,农家大餐正式开始了。听到主人介绍,鸡是昨天半夜从树上抓的(山区野物较多,适者生存,小鸡晚上上树栖息),鱼是早晨从鱼塘里捕的,肉是天不亮赶到屠户家里等着现杀现买的,蔬菜是自家园子里的,大伙推杯换盏之际,更觉齿颊留香,这是一顿真正的农家土菜,还有那大锅锅巴,饭后加餐的炖南瓜,尤其是菜肴份量充足,让我们更感受到山民的淳朴和古道热肠。
万叶秋声里,踏径归家时。饭后,主人把我们送到茅草岭水库坝埂,作别以后,我们便踏上花山通往滁州的古商道,大伙顺道去拜访了一下摩陀洞,开始返城。
商道是古代民间便道,以石块铺成,经年日久,已是履痕累累。古道上的秋天似乎来的格外早,两边夹木扶苏,落叶已渐飘零。想象早年的山民们为着生活,手提肩挑,蹒跚在这古道的那一幕历史定格,心有所感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所拥有的,却总是想到自己所没有的,其实我们应当经常拣去心中的落叶,才能带来心灵的泰然。
西山之行,得众多朋友响应,应该码字相谢,是为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