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磊磊:一个党员的政治信仰与学术信念
贾磊磊,1955年10月生于北京,退休前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第十届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退休后被聘任《炎黄春秋》杂志社总编辑。
贾磊磊同志于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19岁的他正在部队服役。那时候国家的社会政治形势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贾磊磊作为一个年轻人,特别是在部队服役的年轻人,对党、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都来自当时受到的教育。回忆起幼年的家庭教育,贾磊磊说从小父母就要求他要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他小时候学扫地,扫完家里的地,还要再把楼道从四层到一层扫一遍。家长在节假日会让孩子们去助农劳动,去附近农村土路上捡牲口的粪便,集中起来倒在人民公社的化粪池里,给人民公社的庄稼施肥。妈妈最爱唱的歌是《我的祖国》。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在他脑海中留下特别清楚的印记要热爱这个国家,要为国家做事,无论大小。他对国家、对党和民族的认知,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童年经历中逐渐形成的。
在部队服役时,贾磊磊看了很多书。除了学毛选,也开始看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他非常欣赏马克思、恩格斯的文风,《共产党宣言》就是以一种文学性特别强的抒情风格,在语言上打动了他。闲暇时他开始抄写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著作。这不仅是政治理论的学习,也为贾磊磊文化思想的确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部队复员后,贾磊磊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做编辑工作,1987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李少白老师、俞虹老师、邢祖文老师一起研究电影。从此贾磊磊确立了一生的学术信念,就是要把电影学术研究这件事做好。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过来自各方各面的影响,从社会到家庭,从学术到艺术,包括领导、组织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他的学术选择都奠定了重要作用。这些年里,他出版了《电影语言学导论》《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什么是好电影》《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重要的学术著作。贾磊磊说,时至今日,他仍旧对学术有一种执念。
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贾磊磊被调到该中心任职。他带领中心的年轻研究人员完成了部级指定课题《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和谐时代》,之后又申请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对国家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产业和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谈起研究了多年的文化软实力,贾磊磊说“‘软实力’是理论家约瑟夫·奈基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提出来的,软实力即soft poer,它是美国的国策,是要选择那种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在全世界进行推广,这里面包括政治、外交、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等一系列问题。中国从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软实力前面加了国家文化这四个字。所以我们强调的文化软实力一定是在国家层面上的,一定是在文化领域的。我们不是在全球推广中国势力,而是在国家文化领域里建构我们自己的主流文化,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吸引力,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以,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跟西方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是有区别。中国更强调共同价值,是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下的一种价值选项,而所谓的普世价值是建立在基督教的普世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所谓的普世价值。”
在这个情况下,贾磊磊带领大家做了一些相关的课题,汇聚了国内很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了一些历史性的梳理,特别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战略路径,比如说要关注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战略力量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中的作用;要推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使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坚持正确导向的时候,也能够被观众所喜爱。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参与了很多会议,主办了一些活动,完成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大课题。围绕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产业这些问题,他们推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都聚焦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上。我们国家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和平发展。我们的文化战略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文化战略的终极目标在哪里?这是贾磊磊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在做文化战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过程当中,贾磊磊把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比如国家的文化安全,包括我们的民族传统、思想信仰、道德建构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囊括进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范畴。在此基础上他建构了“中国电影伦理学”,不仅出了五本书,还连续五年召开了全国性研讨会。他认为一部电影除了政治正确和商业诉求,也应该在伦理道德上承担其文化责任。
2016年,退休之后的贾磊磊接过了《炎黄春秋》主编的工作。《炎黄春秋》杂志是一本是以史为主的综合性纪实月刊。主要是以党史、军史、革命史、国家史作为主要内容,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方法进行书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文化部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在遵循国家新闻出版要求的前提下,《炎黄春秋》在内容上做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改变,就是在对军事革命史的研究中,会思考和关注一件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反过来讲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在稿件的编辑上,要求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历史的过程、一个战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而是要在讲述这些历史的过程当中,找到历史的形成规律,对历史的原因进行追溯。在对这个问题的追索和指引之下,《炎黄春秋》2022年有12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炎黄春秋》杂志的运营并非国家全额拨款,除文化和旅游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强有力的支持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经济来源要靠发行收入,这也为杂志的生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杂志主要负责人,贾磊磊说,我们在做两件特别困难的事,一个是你要把思想装在别人的脑子里,你要让人喜欢你的这本杂志,就意味着你要把你所说的东西灌输到他的头脑里;再一个,你要人家花钱来买这本杂志。这两件事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谈起当前的影视创作,贾磊磊说,在电影和电视领域里有一个词叫新主流,把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类型进行了整合。中国电影和电视剧这些年来一直在做这样一种努力,把类型剧做主旋律的处理,《建国大业》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开启了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或者类型化路径,是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做得非常成功的一次实践,既坚持了正确的政治导向,又让观众越来越爱看中国自己拍的电影,比如说《革命者》。
贾磊磊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从头看到了尾。他说,这场战争,因为我们是胜利者,所以过去对战争的残酷和严酷性没有表达得如此真实。,我们国家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面对强敌,倾全国之力去打这场战争,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部电视剧既表现了宏观的国家决策层面,又表现了最基层、最普通的士兵的命运。这些在我们国家的电影和电视剧里都非常的重要,它里面涉及一个大的历史的判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贾磊磊表达自己对党最真诚的祝愿,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梦想照进现实,让人类社会主义事业迈入历史新境;下一个百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交汇,我们党必将永葆斗志与风华!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对于青年人来讲,特别重要的是要建立这一代人对国家历史的集体共识,这种集体共识来自我们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对这段历史本质的一种确认。在历史共识的基础上,青年人应该建立一种对历史真实本质的认知,能够铭记历史,建立我们民族的一个集体记忆。这种东西会让我们警醒。我们对战争都没有亲身经历和感受过,所以在电影、在电视、在文学包括在教科书里,要尽量弥补这种历史的空白,让大家懂得珍惜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