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你们家乡有什么习俗?
春节习俗,犹如一幅历史长卷,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这些传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无论身处何方,春节之际,沿袭这些风俗成为了一种心安和归属。
在北方的我家,春节的来临意味着一场独特的风俗盛宴。虽然这些风俗在现代社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有的已经消失,但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它们却见证了人们对贫穷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每年的腊八节,奶奶都会忙碌起来,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蒜在醋中浸泡,散发出独特的气味,为大年三十的饺子增添了别样的滋味。而腊八粥的熬制,更是家中的盛事。豆类齐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的氛围。熬出来的腊八粥粘稠稠的,香甜可口。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奶奶会认真打扫灶台,撕下旧的灶王爷画像,贴上新的。她的态度,仿佛真的相信灶王爷显灵。这种信仰,或许源于她对生活的期望和对家庭的关爱。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全家总动员,进行大扫除,连角落也不放过。旧报纸、旧书本被奶奶贴在墙上,为家中增添了知识气息。而我,则可以躺在炕上,歪着头看报纸上的字,甚至能读到一段故事。这样,扫屋子贴墙不仅美化了屋子,还让我学到了知识。
接下来的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炸丸子、炸鱼、炸肉等。炸得满满一大盆,为年夜饭增添了丰富的菜肴。年夜饭是除夕晚上最重要的团圆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把酒言欢辞旧迎新。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都会千里迢迢赶回家,只为品尝那满满的家味。年夜饭是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鸡鸭鱼肉的盛宴,也是主妇们展现厨艺的时候。
吃完年夜饭后要守岁,孩子们放鞭炮,奶奶和妈妈则忙着包明天早上吃的水饺。饺子中还会包上糖馅和,寓意着甜蜜和发财。各种创意无不寄托着全家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一早上吃完饺子后,男人们开始拜年。先是本家,后是庄乡,走遍大半村子。那时的拜年,是真真正正的下跪磕头。辈分大的人,如我家的奶奶,会迎来村子里的男丁们的磕头祝福。
春节习俗,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它们见证了历史的长河,也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逢遇到呼啦啦都跪下的盛大场景,总是让我感到震撼。农村有个习俗,只有已婚的女性才有资格参与拜年,而未婚的女孩则无需参与这一仪式,我也无需经受下跪的繁琐礼节。
农历初二开始,就是走亲戚的繁忙日子。无论是姥姥、舅舅、姨家,还是七大姑八大姨,一个都不能少。手工制作的馒头、花卷和点心,成为我们表达亲近之情的象征。我们逐一拜访,展现出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对于那些嫁到外村的姑娘来说,无论出嫁多少年,无论年纪多大,只要娘家有人来拜年,都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招待。
亲戚众多,自然会有分工。我记得奶奶曾派妈妈和我去本家二姑家拜年,二姑欢天喜地地接待了我们,对我展示了无尽的疼爱。初二这一天,新媳妇也要回娘家,对于嫁出去的姑娘来说,这一天是最期待的日子。
这样的走亲戚活动一直持续到所有亲戚都拜访完毕。
正月十五是打灯笼、舞龙灯舞狮子的日子,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期盼。不出正月,过年就不会结束,整个正月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如今,春节习俗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因为春节习俗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延续。有人曾说:“一个失去文化根基的民族是肤浅的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脚印。这些传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传统文化一旦消亡,将大大削弱民族的凝聚力。如何在继承中平衡开放与守护、传统与现代、开发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是林梢雁,一个追求真实比外表更重要的文字工作者。关注我,带你领略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与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