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庆祝方式是什么?
苗族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民族,其中最为隆重的是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苗年的庆祝活动通常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会祭祖并酬谢劳作的牛。除此之外,还有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传统节日。
苗年的庆祝活动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最为盛行。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会积极准备年货,打扫房屋,迎接新年。新年头两天有许多禁忌,而后活动逐渐增多,包括拜年、游方、对歌等,历时9天左右。
春节也是苗族和其他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但在黔东南地区,苗族将其称为“汉年”,并与其他民族一同庆祝。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与苗年相似,包括贴春联、门神等,还增加了斗牛、赛马、走亲访友等活动。
龙舟节是苗族的一种传统划船比赛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节日期间,苗族群众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的盛会。
四月八是贵阳、黄平、松桃等地的苗族传统节日,纪念苗族英雄亚宜。节日期间,苗族同胞会聚集在一起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节日期间,人们会祭祖、敬酒、开展斗牛、赛马等活动。各地过节时间不同,但都在农历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这个节日展示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传统节日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这些节日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交流、社交的重要平台。在苗寨的夜空中,飘荡着欢乐与生机。随着夜幕的降临,屋内溢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则洋溢着青春的笑语和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相互交织,形成一首美妙的夜曲。
在贵州凯里、麻江、丹寨各县的交界处,有一个叫做舟溪的地方,每年都会举行芦笙节。这个节日的时间并不统一,通常在农历的正月、二月或三月,个别地区则在七月举行。它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在节日前夕,会有庄重的祭祖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随后,盛装打扮的姑娘们佩戴着银花银饰,小伙子们带着芦笙,从四面八方涌向芦笙场地。他们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场面热烈,这是一次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盛大群众活动。
还有一个名为花山节的节日,在贵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由于苗族住地的差异,服饰有所不同,因此花山节的日期和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在农历正月举行,有的则在六月或八月。在黔西北的铁盔一带,每年都会有特定的场次,如年初的跳年场、二月的桃花场和七月的米花场。届时,人们盛装出席,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则围绕花杆翩翩起舞,互相竞技。活动中还伴有赛马、射箭等比赛,青年男女则通过对歌和演奏民族乐器来表达情感,互赠礼物。
赶秋节则在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立秋之日举行。开始时是为了庆祝一年的收成和庄稼的丰收。青年男女会聚集在村寨或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期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关于一个英俊的苗族青年巴贵达惹如何通过射落老鹰找到他的心上人。
踩鼓节则在贵州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流传。在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会聚集在一起踩鼓。这种鼓是用楠木制成,人们围绕着鼓跳舞,年轻人则借此机会选择伴侣。
最后还有祭尤节,苗语称为“农尤”,意为祭奠一位叫尤的先祖。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位在很久以前腊尧人部落征战中威震一方的祖先。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二个牛场天,腊尧人会举行祭尤节来缅怀这位祖先。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节日,不仅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在祭尤节的这一天,苗族村落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氛围。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祭品,包括糯米粑粑、甜酒、鱼、菜叶和树叶等。他们邀请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祭桌上摆放着九个碗,其中盛满了九块糯米粑粑和九堆精美的菜肴,这些都是为了供奉九黎部落的九位祖公。据史书记载,九黎部落的酋长是英勇的蚩尤,他有八十一个兄弟,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领袖。在祭尤节的祭祀仪式中,祭师会诵读八段祭词,每段祭词之后都会献上九碗酒,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这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祭祀活动,更是苗族人民展示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研究价值的重要载体。它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和谐进步,成为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桥梁。
这一天,远近四方的亲戚朋友都会纷纷赶来,共同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祭尤节的庆祝活动让整个村落沉浸在欢乐和祥和的气氛中,人们共同分享美食,交流文化,庆祝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