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发展全域旅游 焕发乡村活力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素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美誉,境内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自2020年10月28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启动以来,肥东县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创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奏响了“东西南北中,乐游在肥东”的旅游发展乐章。
初冬时节,走进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国光社区黄张村,眼前的山水田园美景让人眼前一亮。今年75岁的党员罗法江是土生土长的黄张人,他说,“以前村里又脏又乱,家门前是一个死水塘,经过治理,村庄干净了,环境变美了。”“如今村里每家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蔬菜、花卉或树苗,我们开门就能闻到清香,住起来很舒服。”村民杜爱珍说。
据国光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村庄“颜值”,去年,镇里和社区把黄张村作为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村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违章搭建不见了,房前屋后的花卉树苗和菜园整齐划一,村容村貌、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风民约、社会美德、节俭新风等倡导农村新风尚的内容以图文等形式画到了墙上。一幅村美、人和、文明、法治的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黄张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建设总规划师张靖华说“未来,黄张村将被打造成一个文艺山村,成为长古旅游景观大道沿线的一个环境提升示范点,成为乡村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微缩展厅。”
其实,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前,蓝山湾生态园、海银生态园、合肥市映山红主题公园等肥东知名景区就已经开始运营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仅让这些景区的知名度直线上升,也让更多村民对旅游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不仅是肥东县,附近村的村民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有的建起了毛蟹养殖场,有的开始发展农家乐,有的正在谋划建造民宿。
78岁的骆其福一家住在黄张村附近,他的二儿子在蓝山湾生态园从事滑索维护工作。对于现在的生活,骆其福很满足,因为“孩子不用跑到外面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
为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肥东县强化风景廊道建设,一条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公路被命名为“长古旅游公路”。该公路全长110.76公里,南起八百里巢湖,北至4A级旅游景区岱山湖,将沿线7个乡镇的重点景区串珠成链,途径3A级旅游景区四顶山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长临老街景区、省级特色小镇白马山康养小镇、网红打卡爱情隧道景区、天下第七泉“清浊二泉”的浮槎山景区、肥东文化地标包公文化园等。
黄张村所在的桥头集镇位于长古旅游公路沿线,是肥东县经济发展重点乡镇,也深深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
桥头集镇内山脉众多,矿产资源丰富。为了采矿而开山炸石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山体变得千疮百孔。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2008年开始,肥东县先后关闭了桥头集镇内的30家石料开采企业、53个开采宕口和114家石料破碎加工企业。2012年8月,桥头集镇启动环巢湖矿山治理项目工程。随后,桥头集镇又开始在转型上做文章,充分挖掘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实施了“生态美镇、旅游兴镇、三产活镇”战略,做好生态、养老、旅游、休闲四篇文章,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城在山中,山在绿中,人在景中”的魅力山镇。
经过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修复,如今的桥头集镇成为绿意盎然的生态山镇,先后荣获“中国诗歌小镇”“安徽省避暑旅游目的地”“安徽省文明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森林城镇”等称号。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还推动了该镇打造文化和旅游强镇。2020年12月20日,肥东县桥头集镇召开文旅招商推介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地近 50 家投资商、运营商参会。涉及公园景点、特色民宿、文艺工作室、康养村等方面的5个重大文旅项目成功签约。
会上发布的包括爱情隧道、蓝山湾生态园、龙泉寺在内的10个景区,建成后将有望成为肥东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地标”。这其中,既有山水人文景观,也有休闲度假设施,更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革命遗址,将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据悉,为了加快民宿产业发展,桥头集镇还将对达到有关标准的精品民宿给予补助,单个民宿项目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 20 万元。
肥东县副县长方志山表示,如今,文化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优化招商环境、助推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一批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签约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出,肥东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将大大改善。接下来,肥东县将进一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结合乡村特色,加快发展民宿产业,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包公故里品牌形象,为肥东县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