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有哪些特色民俗文化?
恩施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的熔炉,融汇了古代巴文化、土家族文化、中原汉文化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青年追求自由婚姻的重要节日。此节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年轻姑娘和已婚妇女都会参与,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倾诉深情。
摆手舞,源于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是土家人祭祀和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形式。土家语称摆手舞为“舍巴日”,意为歌舞并存,早在渔猎时代就已产生,与古代的“巴渝舞”有着深厚的渊源。
哭嫁,是土家姑娘婚嫁过程中的重要习俗。姑娘在出嫁前的一月或十天半月开始在家中哭唱,亲邻老少聚集在一起,有的聚首哭唱,有的围观。哭嫁歌分为以哭代唱和以唱代哭两种形式。
向王节,相传是土家人为了纪念开辟清江的先祖向王而设立的节日。每逢六月初六,驾船和放排的人们在行到向王庙前时,会鸣放鞭炮,张灯结彩,一边祭祀,一边祈求向王天子的保佑。
撒叶儿嗬,又称“跳丧”或“打丧鼓”,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土家人认为,只有寿终正寝的人才有享受跳丧的资格。
月半节在恩施土家人中非常重视,被视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月半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祖,土家人会烧纸钱封包,大声呼喊亲人,以示哀悼和敬送银钱。
八宝铜铃舞,土称“解钱”,是通过土老司主持的祭祀仪式给土家的先祖神灵送钱。舞蹈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摇铜铃而歌、舞。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特有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舞蹈动作诙谐、明快,因以手掌击身体各部位发出响声而得名。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的艺术形式,是民歌与响器相结合的表现。历史上,土家人特定的劳动环境和野兽出没的问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换工、结伴成群、协作生产的习惯,并配以锣鼓敲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
对于土家族、苗族人来说,过年是最盛大的节日。他们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称为“过赶年”。腊月里,家家户户忙着杀年猪、打糍粑、准备年货,忙碌而充满期待。随着春节的脚步临近,热闹非凡的过年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家家户户都会精心打扫,把屋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团年饭桌上,一家人围坐,共享欢乐时光。屋外,爆竹声声,象征着新年的到来。洗澡后,人们穿上新衣服,寓意洗去一年的烦恼,迎接新的一年。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坑旁,烤着火、守岁,小孩们等待着长辈给予压岁钱。零点时分,打糍粑的声音和爆竹声交织在一起,庆祝“出天行”的到来。
从正月初二开始,拜年活动便拉开了序幕。人们带着糍粑、面条、白酒和腊肉等礼物,踏上拜访亲戚的旅程。拜年活动会在正月十五日之前结束。
在利川柏杨一带,灯歌•花灯•龙船调是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表演时,四人分别扮演幺妹、书生、丫鬟和艄公,划地为台,随着打击乐的响起,他们起舞唱歌,场景热烈,群众喝彩声不断。
农历二月初二,土家族人民迎来社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蒿菜粑粑,杀鸡备酒,敬奉土地神。土地神在土家族传说中掌管田土和五谷,因此这一天也预示着荞麦的收成。新坟还会举行“谢坟”祭祀活动,向墓内的亡人表示谢意,祈求子孙兴旺。
在恩施州,汉、土家、苗侗等各民族杂居,传统节日众多。除了汉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外,各民族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节日。如“牛王”节、三棒鼓、草把龙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感兴趣的亲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民俗活动展示了各民族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