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族风俗习惯,包括来由
在潮汕这片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深藏着丰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春节习俗,独特且富有深意,展现了潮汕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美好愿景。
除夕之夜,是岁末的狂欢。人们忙碌地准备年货,买鸡鹅鱼肉,添置新衣饰,选购年画春联。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团圆围炉,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孩子们和大人们收到压岁钱,欢天喜地。除夕夜灯火通明,象征着岁岁有余、年年兴旺。
春节来临之际,潮州的街头巷尾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互致新年祝福。这一天,拜年习俗盛行,人们互赠礼物,共品功夫茶。特别是大桔(潮州柑),作为拜年的必备礼物,寓意大吉大利。人们无论带多少礼物,大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拜年者根据对象的不同,说出不同的祝福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潮汕的春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乡村圩镇组织的庆新春活动,如搭戏棚演潮剧、皮影戏表演等,吸引了人们成群结队地观赏。还有舞龙舞狮表演、英歌舞等,沿街游行,热闹非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弘扬了潮汕的传统文化。
在潮汕的春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斋菜,这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斋菜的制作非常讲究,种类丰富多样。炸斋菜时,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女主人会献上新炸斋菜给客人品尝,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客人感受到潮汕小食的美味。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和清洁活动。这次清扫不同于年底的大扫除,主要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然后便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这些斋菜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让人感受到潮汕人民的细心和用心。
潮汕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充满趣味。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弘扬了潮汕文化,也凝聚了亲情和乡情。在这里,人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压岁钱和大桔的赠送寓意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富富裕裕。拜年习俗则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传统习俗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仍然备受重视并持续发展下去令人感到惊讶和钦佩同时也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潮汕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春佳节,送上温馨的祝福总能让人心生欢喜。对于老人,一声“新春如意”、“寿比南山”,便能让他们笑逐颜开,那咧开的嘴角,即使没牙也挡不住喜悦之情。对于忙于工作的人士,一句“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若是与商贾打交道,一声“新年大赚”、“发财利市”定能让其喜上眉梢。对于勤奋攻读的学子,祈愿他们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他们的眼中定会闪烁出期待的光芒。
在潮汕的宴席上,主人殷勤地沏上享誉四方的工夫茶待客,是礼节之至。临别之际,主人会从客人的礼物中选出两个大桔留下,再取出自家的大桔交换,寓意互赠吉祥。这一传统让我不禁想起一些诙谐的人在拜年时,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拜年后依然如此,这被称为“换柑运动”。
到了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纷纷携夫带子回娘家拜年。饼干、糖果是必不可少的礼物,由母亲分赠邻里乡亲,就像是一次盛大的节日。家中的女儿若多且不同日归来,礼物虽薄——仅四块饼干而已——却情意浓浓。这小小的礼物背后,是姑娘对乡亲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情感。若家中有侄儿的小姑母们还需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已经送了压岁钱,但这次的意义却有所不同。这一习俗被潮汕人称为“食日昼”,也就是简单的吃中午饭,但背后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女儿必须在晚饭前回到婆家。
潮汕春节的特殊习俗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月为新的一年之始,人们将其视为年运的兆示期,因此有许多禁忌。不吉利的字眼如“破”、“坏”等都要避免提及。婴儿啼哭也被视为不吉利,因此即使小孩犯了错也不能责打。在行为上也要格外小心,避免打破东西。同时债主也不可在这一天讨债,否则对双方都不利。还有一些习俗如忌从口袋掏东西、忌死人及办丧事等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饮食方面也有诸多禁忌如严禁吃药和初一早饭忌吃荤等。这些传统习俗虽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化但仍有许多人保持其传承并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