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家中招待来客,一般都吃些啥呢?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家乡是农村。小时候过年,我会跟随父母回到老家探亲,那些年代的记忆对我而言,尤为难忘,尤其是关于美食的回忆。
我的父亲是一位军人,他和母亲来自同一个村庄,因此我们的亲戚都住在一个村落。那时交通不便,回老家需要背着大包小包,先坐船再坐火车,下车后还要乘坐马车跋涉三十余里。每当年底回老家探亲时,父母总是忧心忡忡,因为要去拜访众多的亲戚和长辈,而当年的收入又不高,一趟老家下来几乎要耗费数月的工资。老家的亲戚们认为我们在城里享福,如果带的东西少了,他们心里也会不舒服。回老家对当年我的父母来说是一种负担。
每年从老家返回后不久,总会有亲戚上门拜访,大多是寻求帮助或者处理一些事务。他们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离开时还要我们搭上返程的车票,并带走各种礼物。我家特别害怕亲戚来访。
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艰难,尤其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鸡鸭等美食。在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许多人家会准备饭菜招待亲朋好友,这被称为待客之道。由于我们家是从外面回来的,加上村里的亲戚众多,每年回老家过年都是在各家各户的待客之中度过。对于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每年回老家过年是最快乐的事情。虽然当年家里来客人时我们不能和大人一起上桌吃饭,但作为客人我们可以坐在炕头上大吃大喝。
七十年代的农村招待客人一般会有哪些美食呢?虽然我家乡靠海,但当年海鲜很少上桌。主要是因为海鲜保质期短,当时也没有太多的保鲜技术。而且当时人们缺乏油水,海鲜虽好但不顶饿。因此当年海鲜很少出现在餐桌上。一般正月里待客必备的美食有:
1. 炸豆腐泡:七十年代的农村吃豆腐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基本都是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用自家的黄豆去磨点豆子做豆腐。做好的豆腐要么冻成冻豆腐,要么撒上盐炸成豆腐泡待客或自家食用。炸豆腐泡非常美味至今仍是每年我家过年的必备菜品。
2. 渍菜粉:农村那时候几乎村村都有漏粉的粉坊漏出来的粉条晒干后保存起来过年时用粉条和自己家渍的酸菜炖一锅就是上好的菜。
3. 油炸糕:用糯米粉和白面两掺的面包白糖或红糖的馅炸出来的一咬外皮黏黏里面的糖馅直流汤这在当年也是只有过年才有的美味也是农村家里招待客人时必备的美味。
4. 炒鸡蛋:炒鸡蛋现在已经不是招待客人的餐桌上的必备但在七十年代的时候鸡蛋可是好东西农村人家里养的鸡下的蛋基本是用来换火柴和针头线脑的零用钱因此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过年或招待客人时才会用大葱炒上一盘。
五十年代的生活虽然不算太富裕但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人更看重过年和待客有些食物宁肯自家不吃也要留待客时食用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普遍现象。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更加珍视亲情和友情的到来用心准备每一道菜肴期待每一次的相聚。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养猪的场景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猪羔子,这个可爱的生命,虽然承载了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饲养之路并不轻松。
一些家庭为了饲养猪羔子,不得不采取“赊账”的方式购买猪崽,待到秋冬季节卖了肥猪后再偿还债务。他们深知,养猪不仅仅是投入金钱那么简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根据自家口粮磨米时产生的糠的数量来决定能养多少猪羔子。在那个时代,糠被视为珍贵的饲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糠,家庭们还需要将大量的野菜、酒糟、甜菜叶子等掺入猪的食料中。尽管这些饲料可能不那么丰富,但他们依然尽力为猪羔子提供足够的营养。而喂猪的“稀食”,在那个年代更是别具一格的喂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背后,是对生活的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些朴实的人们深知,每一个猪羔子的成长,都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