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_?

旅游攻略 2025-03-25 15:51www.1681989.cn西双版纳旅游攻略

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我们迎来一个特别的节日——清明节。这个节日与介子推息息相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据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时,曾陷入绝境,生死未卜。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随臣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汤让公子饮用,使他恢复了精神。重耳铭记这份救命之恩,登基成为晋文公后,对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大加封赏,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抱不平,劝他向国君讨赏,但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的行为,选择隐居绵山。

晋文公听闻介子推的壮举后,愧疚不已,亲自带人寻找。介子推已离家隐居绵山。这座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他如同大海捞针。有人建议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肆虐,却未见他的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在一棵老柳树下离世,背上还背着他的老母亲。晋文公悲恸欲绝。装殓时,发现一,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他率众臣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名为“清明柳”,并宣布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源于寒食节禁火的传统,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避免寒食冷餐伤身。民间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忌使针、忌洗衣、妇女忌行路等。傍晚前,人们还会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以阻止鬼魂进宅。

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一大特色。它起源于古代,最早称为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而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而成。如今,荡秋千不仅增进健康,还培养勇敢精神,深受人们喜爱。

蹴鞠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球内塞入毛发。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相传黄帝曾发明此游戏,最初用于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打球的游戏,古代称之为击鞠。唐代长安曾有宽大的球场,皇帝们如玄宗、敬宗等都喜爱马球运动。

踏青是清明节的另一大习俗,也叫春游。四月清明,大自然生机勃勃,是郊游的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中国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清明节扫墓习俗源远流长。在秦以前,扫墓活动已经存在,但并非一定要在清明之时进行。而自秦以后,清明扫墓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至唐朝更是风靡至今。

这个仪式本是要求人们亲自前往墓地举行,但鉴于每个人的经济和其他状况不同,祭扫的方式也呈现出差异性。“烧包袱”是表达对先祖思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包袱,如同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市场上售卖的包袱皮,有的印有梵文音译的《往生咒》和莲座牌位,有的则简洁朴素,只贴亡人名讳即可。

第二种说法与清明作为鬼节有关。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枝有驱鬼辟邪的作用,称其为“鬼怖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在鬼节之际,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第三种传说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在大柳树下焚身,让人痛心不已。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从此,群臣百姓纷纷效仿,形成了独特的清明插柳戴柳习俗。

除了插柳之外,射柳、斗鸡等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的游戏,而斗鸡则是由清明开始至夏至的民间游戏。“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清明节期间各种蚕花活动频繁且精彩。马鸣庙的蚕花会尤为盛大,活动包括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等十多项,大多数活动在水上进行,充满水乡特色。

在这个充满传统与民俗的节日里,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还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