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三宝侗寨旅游(榕江县侗寨)
探秘榕江:侗族的神秘之地
深入贵州省的腹地,你会发现一个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怀抱的秘境——榕江县。榕江,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旧称古州,又别名贵州体操之乡。它位于湘黔桂三省结合部的中心地带,四周与众多县接壤,地理位置独特。全县总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
榕江的旅游景点丰富多样,让人流连忘返。大利侗寨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保存着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五座侗族风雨桥和雄奇的侗族四合院等景观。宰荡侗寨和月亮山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宰荡侗寨是侗族人的聚集地,而月亮山则是一座高达380多米的奇景,山顶的大洞宛如一轮皓月,引人瞩目。
榕江不仅是侗族的家园,也是苗族历史的重要舞台。据传,在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不同分支,一部分进入了榕江等地。这些历史背景使得榕江成为了苗族和侗族文化的重要交汇点。
说到侗族,不得不提被誉为“天下第一侗寨”的车江三宝侗寨。这里侗族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且是侗语标准音的所在地。三宝侗寨坐落于榕江县城北,与县城隔河相望,是其侗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肇兴侗寨也是一处不可忽略的景点,它虽然与“天下第一侗寨”有所争议,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除了侗寨,榕江还有千户侗寨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栽麻的三宝千户侗寨景区、镇远古城、宰荡侗寨等都是不可错过的景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丰富的文化艺术。
榕江的侗歌也是一大亮点。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气鸣乐器,流传于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关于侗笛的起源,有着美丽的传说。在这山清水秀的侗族地区,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夜晚,从鼓楼上传出的侗笛伴奏的夜歌,或从寨边飘起的笛声和情歌声,让人陶醉。
榕江的侗族文化、苗族历史、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侗歌,构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这里的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大利侗寨的石板古道,还是月亮山的自然奇观,无论是三宝侗寨的浓厚文化氛围,还是侗笛的美妙旋律,都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在哨孔之下的管体上,排列着六个精致的圆形按音孔。从下端管口至第一个音孔的距离,巧妙地与管口的周长相匹配。哨孔至第一孔的中间点,精准地镶嵌着第六孔,而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则均匀分布着四个音孔。这六个音孔如星辰般排列,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演奏时,笛身竖立。左手和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音孔上,嘴含吹口,运用循环呼吸法,将气流均匀送入气道。这气流冲击哨孔下半部的竹片,激发管内空气柱的振动,通过手指的按孔,产生高低不同的音符。
侗笛,作为民间传统乐器,其音色介于竹笛与洞箫之间。它的音调柔和明亮,具有浓郁的山野风味。其独特的指颤音和滑音技巧,为演奏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它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但因其音域较窄、音量较小,更适合为声乐伴奏或演奏简单的独奏曲。
在黎平县南部和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侗笛主要用来伴奏优美的“小歌”。凡是用侗笛伴奏的歌曲,都被称为笛子歌。其中男吹女唱的演唱形式,使曲调更加优美动人。在湘西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笛还参与到八音芦笙等丝竹乐器的小型民间乐队合奏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侗笛曾被用于歌剧《刘三姐》中,作为乐队的主要乐器,使歌剧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也是侗族青年男女恋爱或社交活动中最喜爱的吹奏乐器之一。如木叶一样,它常用来为情歌伴奏。
侗族家庭少不了的一道特殊风味食品是腌鱼。在寒露至霜降的时节,侗族人会用刚从稻田捉来的禾花鱼制作腌鱼。制作过程中,鱼要在古井旁静养两天,然后杀鱼做腌鱼,清除内脏。配料包括干鲜辣椒、生姜、山昌子、糊米、食盐等十多样。将配料包放在鱼肚内,层层叠放在腌桶内,用薄膜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放置20天即可食用。侗族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腌制和储藏腌鱼的习惯,这一历史悠久的制作方法堪称一绝。
榕江县作为一处民族文化旅游胜地,于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里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多个A级旅游村寨和B级旅游村寨,形成了都柳江多民族文化旅游线和苗风侗韵旅游线。其中,西山苗王庙和古榕群景区是榕江县的著名景点。
侗族文化丰富多彩,从音乐到美食再到旅游,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侗笛的演奏、腌鱼的制作以及榕江县的旅游景点都展现了侗族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