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类(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机遇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食、宿、行提供便捷与舒适,同时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就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税务增值税问题
当前旅游业尚未全面实行营改增,因此旅行社收入仍需申报营业税。但随着改革推进,未来旅行社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具备抵扣增值税的功能。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时,需注意扣除费用的范围,确保合规经营。
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与农民合作社的关系
农民合作社业务范围广泛,包括农产品生产经营及相关服务。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属于其业务范畴之一,但需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以确保合规运营。
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在线学习——慕课视角
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课程模式,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这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不仅能增强知识传播,还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学习中来。慕课的特性使其成为乡村旅游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
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分析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开发成本。绿水青山是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而适度的开发成本则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这些有利条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六、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生态旅游的崛起
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独特的旅游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增长。在开发过程中,坚持生态旅游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缙云为例,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生态旅游的崛起,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地域为舞台、以自然和文化景观为道具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它的核心在于,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享受和欣赏历史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体验,同时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并为当地社区带来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当时,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人们主要关注两点:一是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这些自然景物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其内涵不断丰富,针对环境恶化的现状,旅游业从保护角度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针对旅游业的环境问题,又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在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旅游对象已逐渐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向保持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被定位为国家公园或优良生态系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据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旅游收入达到了120亿。
在生态旅游活动中,西方发达国家极其重视保护旅游物件。在开发和管理中,他们避免损害自然景观的做法,采用步行为主的旅游交通方式,小巧的旅游接待设施,以及露营为主的住宿方式,尽可能将旅游对物件的影响降到最低。他们注重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课堂。
过去,西方游客更喜欢去热带海滨度假,但现在,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加,他们的旅游热点已经转向“大自然”,即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情结。这更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模式。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生态农业得到了广泛认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科学工作者与农民共同创办了许多生态农业实践模式,如生态户、生态村等。生态农业必须确保生产的产品、环境、原材料和商品都是生态、绿色、环保的,避免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农业观光、农家乐、采摘园、场等旅游休闲产业,要充满乡土气息和特色,确保在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员工培训、引进设备、建立制度等方式,走生态农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