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种人,也被称为蒙古利亚人种,是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之一。他们的肤色呈黄色或黄褐色,在世界人种中属于中等深浅。这一人种的体质特征丰富多样,包括:
大多数人的头发色黑,质地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太发达,脸型有扁平的,也有窄长的。下巴的形态各异,有些人较尖,有些则较扁。颧骨突出,鼻梁中等宽度,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
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南亚的不丹、锡金以及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等国也有蒙古利亚人种的分布。在俄罗斯、尼泊尔、印度以及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因此今天的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北欧的很多民族都是黄白混血种。而东南亚、太平洋诸岛的很多民族则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
蒙古人种大致起源于东非维多利亚湖沿岸,经过几万年的迁徙和分化逐渐形成了现代蒙古人种。人类学家通过对我国石器时代人骨标本的研究发现,中国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经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而真正的黄种人在五万年前的中国才出现。例如马坝人、柳江人等都具有大部分现代黄种人的特点。特别是山顶洞人,他们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山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已经具备了现代黄种人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繁衍分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万八千年前的时期,那时他们可能伴随着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蒙古人种的繁衍分化过程漫长而复杂,最终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蒙古人种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东亚和美洲文明几千年来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蒙古人种的发展史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揭示了人类生存与演化的丰富多样性。远古黄种人的迁徙之旅
远古的黄种人部落,首次从非洲起航。因其他部落的侵扰,一部分勇敢的古黄种人选择了南行,成为科依桑人。而大部分则向北迁徙,沿着尼罗河来到北非和西亚。其中一部分人群在两河流域驻足,形成了后来的苏美尔文明。更多的黄种人则继续向东,穿越了印度半岛,到达东南亚,并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棕色人种交错共生。在这一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黄种人逐渐展现出与其他种族的差异。他们的语言丰富多彩,包括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
数千年来,黄种人的迁徙大潮从未停歇。他们自东亚出发,向西、向南不断扩展。乌拉尔人在远古时期横扫北欧,但后来因文化落后逐渐被边缘化,与白人混血。如今,乌拉尔人的身影已融入北欧的东部和最北部,他们带来的语言如匈牙利语、芬兰语等,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两千年前,北方草原的阿尔泰黄种人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匈奴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征服了日耳曼部落,多次入侵罗马帝国,甚至在欧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今天的德国东北部的居民身上仍流淌着黄种人的血脉。随后,突厥人、蒙古人等也曾在欧洲掀起波澜。一位德国军事学家曾感叹:“蒙古人用皮鞭给欧洲的骑士们上了一课。”黄种人在人类学上的学术称谓是蒙古利亚人种。尽管这些民族在欧洲的后代多为混血,但仍可窥见黄种人的身影。
几千年前,除了西伯利亚和北欧外,甘肃以西的所有居民都是白人。但随着历史的推进,黄种人在中亚、西亚乃至南亚的统治中形成了大量的混血民族。中亚与新疆因突厥语系的保存被称为突厥斯坦。向南迁徙的马来人则占据了东南亚的多个国家。与此南亚语系的族群也在南下。古代越族人的后裔如今遍布越南等地。
关于人种分类的形成,早在19世纪便有众多自然科学家对此展开研究。如Georges Cuvier、James Cowles Pritchard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各种族的特点,尝试将其分类。其中Cuvier将人类分为三分,而其他学者则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分类方法。但无论如何分类,黄种人的历史与迁徙都是构成人种多样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lumenbach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盛行的一种人种分类理论。当时,人们将人类分为五种主要人种:
1.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与西亚的广袤土地上。他们以其独特的白色肌肤、浅色头发和瞳孔著称。
2. 蒙古人种,也被称为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和东亚地区。他们拥有黄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与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以及大洋洲。他们的黑色皮肤是他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4. 美洲人种,被称为红色人种,主要居住在美洲大陆。他们的肤色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红铜色调。
5. 马来人种,也就是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与被称作阿尔泰民族的族群有所不同(请注意:这与20世纪的棕色人种分类有所区别)。
在Blumenbach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对人类种族分类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初,美洲人种和马来人种逐渐被归入蒙古人种,导致了人类种族分类的重新整合。于是,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和蒙古人种(黄色人种)。
进入20世纪后,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了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种分类方式:
1. 刚果人种,相当于黑色人种。
2. 高加索人种,也就是白色人种。
3. 蒙古人种,也就是黄色人种。
4. 澳大利亚人种,也就是棕色人种。这种分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