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感谢邀请!关于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是古人强身延年的重要智慧。那么,如何理解并实践这一理念呢?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精神养生方法。同时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饮食与起居的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一、关于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意味着合理饮食,营养搭配,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偏食,这是保胃气的关键。建议多食粥,易于消化且养身。长期不节制地饮食,尤其是中年以后,过剩的脂肪可能引发肥胖症、脂肪肝等问题。不要偏食。五谷杂粮兼收并蓄,才能摄取多种营养物质,使人体营养趋于平衡。如果偏食,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要严防醉酒,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但醉饮过度可能会损害身体。
二、关于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不仅仅是关于睡觉和起床的规律。在古代,人们注重“骨正筋柔”,即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动作模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动静协调即为阴阳调和。这种解释很合理,因为《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结果。要想保持“骨气以精”,我们需要强调日常举止动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劳动和锻炼能使关节灵活,身体健康。同时避免熬夜和过频的性生活,以免伤肾耗精,引起早衰。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才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
在谈论老年人的健康时,我们常常用“身子骨硬朗”来形容。这凸显了骨骼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一个人的健康,骨强为先。我们的承受力并非来自肌肉,而是坚实的骨骼。只要骨头位置正确,力量便能顺畅地传导至地面,身体便无恙。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导致骨骼出现问题,特别是颈椎、腰椎、肩膀和膝盖等部位。脊柱的问题更是严重,不仅引发疼痛,更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从医学角度看,31对神经从脊髓分出,通过椎间孔贯穿全身,负责大脑与身体各部位的信号传递。一旦脊柱失衡,神经便会受到压迫,导致信号异常,从而引发身体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起居无常”,即姿势不正、少动多静。这种生活方式导致骨骼不正直,筋肉不柔韧,进而引发脊柱结构的变化。
回溯到古代,道家修行者所习的导引术,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强调姿势的重要性。行走坐卧,都有固定的规则,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等。这些规则被后世武术、导引术继承为基本练功法则,强调“起居有常”。
长寿的人们往往钟爱太极、八段锦等健身功法,持之以恒,从不间断。以国医大师邓铁涛为例,他的百年人生就证明了这一点。
古代人们劳作繁重,经常负重行走,如山间负重行走、爬坡等是日常。只要保持“起居有常”,即使年事已高,腿脚依然矫健。而现代人不怎么劳作,不怎么锻炼,却常常出现关节问题,年纪轻轻就出现关节退化,这就是“起居无常”的恶果。
那么如何做到“起居有常”呢?其实并不复杂,只需遵循几个简单的原则: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些都是道家修行练功的法门。站桩要求稳重不动摇,如松树般风吹百枝摇而根不动。打坐要如钟般四平八稳,受力匀称。行走要轻盈如风,重心协调前进。侧卧如弓,身体容易放松。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被忽视的——起居环境的有常。活动与居住的环境应符合人的需求,避开不适宜的地方,如瘴气重的原始森林、湿气重的沼泽地等。这涉及到风水理论,其实融合了地理与建筑经验,是实用的生活理论。但后人误解和夸大其词,使其逐渐陷入“封建迷信”的泥沼。
古人对无形之气对人的影响早有研究,包括今天所说的寒气、湿气、浊气等。选择好的居住环境,避开这些不良因素,便是“起居有常”。“起居有常”不仅指行为规律,还包括环境适宜。只有身心都得到良好的调养,才能真正保持健康。虚邪贼风不仅源于自然环境的无常变化,同样源自于人为环境的无常变迁。这里的“常”,指的是社会道德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人们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社会道德的环境来居住,因为人的心灵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她为孟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成就了一代大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充满欺诈、争斗和勾心斗角的环境中,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身心是紧密相连的,心灵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这些常常坐姿不正、站姿不雅,却热衷于各种花式养生的人们深思。
在撰写这些文字时,我越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深邃而精妙。我们是否真正用心去研究过这些智慧背后的内涵呢?如果只是看过之后轻描淡写地感叹一句“古人真棒,好有道理”,那么可能就会错过许多宝贵的东西。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时,是否又会把责任归咎于古人呢?实际上,我们可能误解了古人的智慧,或者被某些教条主义者的偏见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