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追红逐绿”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

旅游攻略 2022-03-14 08:30www.1681989.cn西双版纳旅游攻略

听红色故事,走绿色发展之路,行乡村振兴之举。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乡村旅游的致富“金饭碗”就藏在身边的牧草与花树之中。

今年以来,兴安盟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由单一的农业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体验升级,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俱全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今年截至5月底,兴安盟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3.05万人次,收入4.1亿元。

听“老”故事 游新农村

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是内蒙古东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在兴安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几乎每一幢老屋、每一件文物里,都沉淀着让人难以忘怀的红色故事。研学教育、游览观光、土特产销售等,为兴安村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依托红色旅游,兴安村村民李海娥的年收入达到了150万元。她说,红色旅游是巴日嘎斯台乡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也是最大品牌。接下来,她还要在自己负责的兴安湖旅游点上建设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增设以红色根据地为主题的多项体验项目,在菜品上除了当地特色风味餐点外,将推出特色红军餐。

慕名而来的游客追寻着草原深处的红色印迹,感受红色旅游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不仅让乡村、山水承载起“诗与远方”,也让村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近年来,兴安盟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使红色文化和旅游体系更加完善、红色研学教育功能更加突出,推动了全盟农、牧家乐旅游有序发展,实现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就地提升。

草木掩映“牧家乐”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发源于大兴安岭的200多条河流浸润着6413平方公里的草原、森林。

草原、森林、河流,成为全盟发展乡村旅游最“硬”的底色。

近年来,兴安盟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推动农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现实。

“蓝斑人私人牧场”主人那木吉拉凭借一手“石头烤肉”的绝活,闻名于周边旅游市场,慕名而至的游客品尝石头烤肉后,还可到牧场品牛羊肉及奶制品,一睹绣娘“飞针走线”的札萨克图刺绣,体验草原“男儿三艺”的激情。那木吉拉说,每年5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牧场可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

阿尔山市金桥旅行社经理高娃说,依托兴安盟良好的生态环境,300余家农、牧家乐生意兴隆,年收入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6000多人借助好生态就业、置业。目前,兴安盟有3万余农、牧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接待工作。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2021年,兴安盟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34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基础上,重点创建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勿布林嘎查等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乌兰毛都草原风情、西哲里木康养、义勒力特花乡、白狼林俗4个特色小镇,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

北国春来早

一座座大棚,为兴安盟持续五六个月的漫长寒冬“注入”了“春季要素”,一条条兴村富民之路从乡村采摘游开始。

近年来,兴安盟大棚果蔬不仅满足蔬菜市场的供应,更加带动了乡村游的发展。纵观兴安盟各旗县区,大棚配套农家乐、生态餐厅,游客驾车前往,先品尝个“圆满”,再大兜小兜塞满。

走进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先锋村设施农业园区,大棚内瓜香扑鼻,一个个又圆又大的香瓜惹人爱。大棚主人高双月说,进入成熟季的香瓜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一天能为她带来近千元收入。据了解,先锋村共有83栋大棚,以种植香瓜、草莓和蔬菜为主,种植户每年每栋大棚能收入2万元左右。

突泉县是兴安盟有名的农业大县。在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沿路而建的标准化农业大棚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棚内现代化的培育设施一应俱全,香瓜、草莓、葡萄、大樱桃、火龙果等多种水果蓬勃生长。截至目前,突泉县有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突泉镇城郊采摘园、太平乡五星村、杜尔基镇东泉村、六户镇和胜村等多个旅游观光采摘园,共有设施农业特色采摘大棚1000余栋,年利润3000多万元,带动就业1100余人。

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斯琴都楞表示,近年来,兴安盟加快农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涵,进一步完善提升扎赉特旗现代农业园区、突泉曙光和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科右前旗乌兰毛都现代草原旅游景区、中旗翰嘎利—五角枫休闲旅游景区,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草原观光游、农事体验游、民俗风情游、城市近郊游,结合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让田园变花园,牧区变景区,成效显著。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