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边麻沟:乡村旅游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
“很多村民当了老板开了农家院,收入越来越高,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自从村里开始经营花海景区,村民不仅收入多了,素质也提高了。”边麻沟村委会主任李存德笑着说。
边麻沟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自2016年以来,该村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以花海景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加快推进民宿建设,带动了村民及周边村脱贫致富。2022年,边麻沟村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如今,依托乡村旅游,边麻沟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村民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红火美好。
边麻沟花海景区 张春华 摄
边麻沟村海拔2800米,每年夏天漫山遍野的边麻花繁盛葱茏,该村也得名。因为海拔高、冬季长、土层薄等原因,边麻沟村的农作物“十种九不成”,村民生活贫困。李存德回忆说“我们村以前特别穷,小孩子买不起鞋,只能光脚走路。”
对于村里的落后情况,边麻沟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断寻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2014年,村里来了几位韩国游客,他们被村里秀美的景色深深吸引,玩得非常开心。晚上本想留宿在此,但较差的住宿、就餐环境将他们“劝退”。这件事情让村两委认识到,边麻沟村的自然风光是值得挖掘的宝藏,发展旅游或许是村子的一条致富路。
边麻沟花海景区 卢刚 摄
提到边麻沟村旅游业发展,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李培东。李培东年轻时离开了家乡,在县城经营一家驾校,生意越做越大。但每每想起家乡父老贫困的生活,他心里总不是滋味。怀揣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李培东于2011年回村任职,并在家人、村民的支持下,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开始筹办花海景区。
随后,在村两委带领下,边麻沟村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挥村级股份合作组织作用,以村民土地、项目资金、扶贫产业资金等3种入股形式筹措花海景区建设资金,于2015年实施建设边麻沟花海农庄项目。2016年,边麻沟花海景区开始营业。近几年,每年从6月1日至10月中旬,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休闲旅游,成为西宁的网红打卡点。
每年6月起,边麻沟村就成了花的海洋。花海景区内,桃花、薰衣草、鲁冰花、菊花等花卉依次盛开,四季景色各具风韵。,景区内还打造了玻璃栈道、飞天魔毯、彩虹滑道等游乐项目,供游客休闲娱乐。
每逢夏季,携亲友到山间野炊,呼吸新鲜空气,吃农家特色美食,享受野外的快乐,这种玩法被当地人称作“浪山”。“边麻沟花海景区就是‘浪山’的好去处。”西宁市游客堪卓吉说。
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边麻沟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服务功能,利用项目资金改善农家乐接待环境,向村民开设餐饮等技能培训课程,聚拢人气的,也为村子带来了发展红利。“2017年,景区营业的第二年,村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22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7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20余万元。2020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景区整体收入未降反增。”李振海通过一连串数字,向记者展示花海景区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
金玉农家乐 曹雪文 摄
如今,边麻沟村分散着许多村民开设的农家乐,金玉农家乐就是其中之一。站在院外看,这所白墙青瓦的院子与其他农家院并无多大区别。跟随经营者铁金玉走进院落,记者才发现,院内房屋修葺一新,院子中间还整齐地摆放着餐桌、椅子。“我们家原来只有6间土房,后来村里给了农家乐项目资金,我们就盖了二层小楼,现在一共有14间房,可以招待更多客人。”铁金玉笑着说,“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就挣两三万元。2016年,我们开始经营农家乐,这几年每年都能收入15万元左右。儿子还在村里开设的餐饮技能培训班学了做菜,客人越来越多了,生活也比以往宽裕多了。”
村民周治林家墙壁一角 曹雪文 摄
在村民周治林家的墙壁上,记者看到,去年全家收入6.66万元,其中包括农家乐收入2.1万元、景区打工3.3万元以及花海景区流转土地收入等。周治林说“以前种地、打工收入仅够温饱,后来家里因病致贫,没想到还能有现在的生活。”
离开周治林家时已近黄昏,厨房里飘出饭菜香。“旅游发展得好不好,闻一闻家里厨房的肉香就知道了。”李存德笑着说。
周边村民正在花海景区栽花 曹雪文 摄
近年来,边麻沟村发展花海旅游经济,不仅稳定了村民就业,吸引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还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目前,除了景区正式员工外,每天到景区打零工的村民有100多人。“花海景区开放后,农忙时我种地,农闲时就来打工,每月能多挣2400元。”花科庄村村民王大姐对记者说。
6月的边麻沟村,农家院旁的花儿开得灿若云霞,等待迎接远方的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