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 还有?老人的年龄花甲?

广东旅游 2025-03-22 03:31www.1681989.cn广东旅游景点

古代年龄称谓独特且富有诗意

自古以来,我国对各个年龄阶段的称谓繁多且雅致。从婴儿到老年,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名字和背后的故事。

不满周岁称为襁褓,2至3岁的孩子则称为孩提。女孩7岁是髫年,男孩8岁是龆年。总角是幼年的泛称,而10岁以下的孩子被称为黄口。步入青春,13至15岁被称为舞勺之年,15至20岁则是舞象之年。

对于女子,12岁是金钗之年,20岁是弱冠,13岁则是豆蔻年华。及笄之年是女子15岁,碧玉年华则是女子16岁。桃李年华是女子20岁,而花信年华则是女子24岁。出嫁的女子被称为梅之年。半老徐娘则是30岁女子的称谓。对于男子,而立之年是30岁,不惑之年和强壮之年则是40岁。

年龄继续增长,50岁被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等。60岁是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70岁是古稀,而80岁则称为杖朝之年。耄耋之年是80至90岁的称谓,鲐背之年则是90岁。至于100岁,我们称之为期颐。

这些古代年岁的别称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例如,总角是指童年,这个称谓来源于《诗经》。垂髫也代指童年,因为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束发则指青少年,这个年龄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及笄是指女子15岁,到了出嫁的年岁。弱冠则是指男子20岁,这个年龄已经成年。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这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到的年龄阶段。不惑之年则是40岁,这也是孔子在《论语》中的描述。艾是指50岁,这个年龄的人头发已经开始变白。花甲是指60岁,这个年龄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古稀则是指70岁,这是杜甫在《曲江》诗中提到的年龄阶段。

《读者文摘》特辑——岁月的命名

当我们谈及人生的各个阶段,有时会用一些充满文化底蕴的称谓来指代。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故事。

婴儿出生三朝,被赞为“汤饼之期”,这一称谓源自刘禹锡的《送张盥诗》。小儿的周岁生日被称为“初度”,这一术语源于清代文学家程允升的《幼学故事琼林》。而六十岁生日则被称为“六十初度”。

提及儿童,我们常用“龆龀”来描绘。男女的牙齿生长有其特定的规律,因此这一称谓在《韩诗外传》中得以记载。教数之年指的是九岁的儿童,而十岁的儿童则被称为“外傅之年”。当儿童长到十三岁,我们称之为“舞勺之年”。

十六岁的女子被赞誉为“破瓜之年”。这个称谓源于文人的一种趣味解读: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破瓜之年”亦指六十四岁。当男女结婚时,我们称之为“有室之年”,源于古人对婚姻的理解: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至于五十岁,我们称之为“杖家之年”,六十岁则称为“杖乡之年”,七十岁是“杖国之年”,八十岁被称为“杖朝之年”。这些称谓都源于《王制》。

六十岁被称为“下寿”,出自《庄子》。而八十岁则被称为“中寿”,一百岁称为“上寿”。在我国文化中,这些年龄都有特殊的称谓,体现了对长寿的祝福和尊重。

更为特殊的是,“花甲重开”指的是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则是一百四十岁。对于年长者,我们还有许多泛称,如“耆老”、“大耋”、“龙钟”等。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长者的尊敬。如“龙钟”一词,比喻老者如竹枝摇曳,而“潦倒之年”虽然听起来有些凄凉,但实际上蕴含了对人生经历的敬畏和感慨。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