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洪水2017旅游(桂林特大洪水)
桂林特大洪水回顾
在1998年六月的炎炎夏日,桂林的青狮潭水库见证了特大洪水的到来。青狮潭水库位于广西灵川县青狮潭镇,是一座集灌溉、供水、发电、防洪、航运、养鱼及旅游于一体的大型水库。其总库容达到惊人的六亿立方米,居广西第四位,也是桂北最大的水库。枢纽距离桂林市仅三十公里,离灵川县城十八公里,大坝填筑在漓江支流甘棠江的峡谷口,以坝址所在地取名为青狮潭水库。
桂林的洪水记忆并非只存在于这一段历史。端午期间的漓江,虽然雨水确实丰沛导致水位上涨,但并未引发洪水或泥石流危险。如今的桂林气候凉爽,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游玩。
历史记录中,桂林的特大洪水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为恐怖的是1952年6月的那场洪水,当时的水位上涨速度惊人,可以在叠彩山的木龙古渡唐代喇嘛石塔上看见这场大水的石刻记录。除此之外,1976年和1998年的几场暴雨也引发了特大洪水。从清末、民国到2010年的一百二三十年间,有资料记载的桂林洪水水位在146.50至150.00米之间的特大洪水共有九次。
令人心痛的是,在1998年的抗洪保卫战中,年轻的战士李向群用生命捍卫了家园。他带病坚持抢险,四次晕倒在大堤上,最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当年的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在党和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奋勇抗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国共有多个省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广西桂林的临桂区也遭受了严重的洪水灾害。
桂林的历史并不只有洪水这一面。从元代开始,桂林一直是广西省的省会,历经五百多年未曾间断。南宁后来成为广西省会的过程却充满了曲折和争议。从陆荣廷主政广西开始,到后来的迁省争议和斗争,展现了桂林和南宁之间复杂的历史纠葛。如今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令人感叹不已。尽管争议和历史纠葛存在,但桂林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陆荣廷,这位土匪出身的军阀头子,施展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实现了将广西省会由桂林迁至南宁,以家乡为巢穴,独霸广西的宏愿。
时光流转至1936年至1950年间,广西省会桂林在桂林临桂人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的主政下展现出新的面貌。面对时局变迁,他们以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为引领,锐意经营广西,发起广西建设运动,实施军政改革。这一时期的广西,强悍、好战、坚韧,充满军国主义气氛,被誉为“模范省”,赢得了世人的瞩目。
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广西推行的新政深得军民赞赏,他们的威望如日中天。为应对未来抗战的需要,1936年李宗仁提出将省会由南宁迁回桂林的议案,获得一致通过。这对桂林双雄历经南征北战,终于在一片支持声中实现了省会的回归。
随着时光的推移,进入解放时期,南宁成为广西省会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在的领导下,南宁最终于1950年被确定为广西省会。中途曾出现过柳州的提议。原桂系统战人士黄绍竑认为柳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提议将广西省会改设在柳州。这一提议并未获得表决的机会。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在解放后得到了诸多政策倾斜和财政照顾。尽管在知名度上曾逊于桂林,经济发展不如柳州,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壮大。而柳州在遭遇多次洪水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重创后,元气大伤。这时,南宁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最终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了柳州。
如今的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已逐渐崭露头角。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奋斗,见证了广西历史的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