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春节民俗有哪些?
潮汕的过年习俗,让人沉醉其中。除夕之夜,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晚上的喜庆气氛可谓达到了高潮。人们在这一天忙着准备各种年货,从买鸡、鹅、鸭、鱼肉到添置新衣饰,再到选购年画和春联,无一不体现出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尤其是柑桔和青橄榄等水果,更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清洗物品和被帐,称之为“采囤”。而在除夕前的一两天,人们忙着制作各种粿品,以备过年之用。到了除夕这一天,外出的人们都会赶回家团聚,一家人围炉共享团圆饭。饭后,大人们会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成长。而在除夕夜,农家水缸和米缸都要填满,象征着“岁岁有余”的美好寓意。
春节来临,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岁的开始,春天的伊始。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厅堂中都会摆放着大吉、青橄榄和各式精美糖果,张灯结彩迎接新年。晚辈会向上辈敬茶祝福,而主人家则会以大吉回赠客人,寓意着互赠吉祥如意。初一的早晨,舞狮班和英歌队会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拜年,主人则会燃放鞭炮迎接。还有手摇万年青叶或手执写有吉利话的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习俗。
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的住宅都会被打扮得焕然一新。除夕前,主妇们忙着准备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不仅是一家人的团圆饭,更是对故去祖先的缅怀和纪念。祭祖时,家人们会依次拜祭,充分展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完祖后,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用这顿美好的团年饭。饭后,家中主妇会进行大扫除并准备明天祭神的斋菜。这些斋菜经过精心制作后油炸,香气扑鼻、诱人食欲。
在潮汕的春节习俗中,送压岁钱是一项重要的传统。长辈会给后辈分钱,同样地,能挣钱的后辈也会给长辈送钱。这些钱不是直接赠送,而是放在一个利市包或红纸包中。大年初一早上,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互相拜年。拜年时,人们会带上一份礼物,其中大桔是必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寓意着好运和富裕。拜年者进入亲友家后,会根据不同对象说出不同的祝福语,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事业有成或学业进步。主人则会热情款待客人,并沏上著名的潮汕工夫茶。整个过年期间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在告别之际,主人会习惯性地留下客人带来的两个大桔,同时会献上自家的桔子作为回礼,寓意着互赠吉祥与祝福。有些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向亲朋好友拜年,仅仅在口袋里装上两个桔子便踏上征程。民间戏称这种习俗为“换柑运动”。
在娘家情结浓厚的潮汕地区,正月初二与初三的日子里,出嫁的女儿们纷纷携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拜年。她们所准备的礼物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大袋饼干和糖果,母亲则会将这些礼物分送给邻里乡亲,仿佛是在重现过年的温馨场景。若家中有多个女儿,但并非同一天归来,那么每次有女儿回来,都会带来一份虽薄但情深的礼物——仅四块饼干而已。这一传统习俗充分展现了“礼轻情意重”的深情厚意,也表达了女儿对乡亲的深切思念。如果家中有小侄儿,作为姑母的必须再次赠送压岁钱,尽管在年初一时已经送过,但这次的意义却有所不同。这种习俗被潮汕人称为“食日昼”,意为仅吃中午饭,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春节对于潮汕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往往被视为预示整个年份运势的关键时刻,因此存在许多禁忌。在言语方面,有许多被认为不吉利的词汇,如“破”、“坏”、“没”、“死”等,都被严格禁止。在这一天,甚至连婴儿的啼哭也被视为不吉利,因为它可能预示着疾病或不幸。父母在这一天即使小孩犯错,也不能责备他们,以免引发持续哭闹。在行为上,人们必须小心谨慎,避免打破杯盘碗碟等物品。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禁忌习俗如禁扫地等正在逐渐被淘汰。但从注重卫生的角度出发,许多年轻人并不完全遵循这些传统习俗。
春节期间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禁忌。债主不得上门讨债,因为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人们也避免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因为这可能带来被“掏空”的坏运气。这一天也避免办理丧事或理发等事宜,因为这与不幸和灾难有关。饮食方面也有严格的禁忌,比如严禁在这一天吃药或吃荤食。否则的话,可能会带来疾病和厄运的困扰。这些传统习俗虽然在当今社会逐渐被淡化,但它们依然是潮汕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