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民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广东旅游 2025-03-24 23:38www.1681989.cn广东旅游景点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一项具有丰富习俗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欢庆并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女儿会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挂艾虎等,这些传统习俗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平安的祈求。

佩豆娘是江南地区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其源于古代的步摇或艾人的别样形式。清代的记载描述了这些头饰的精致和多样,让人感受到民间工艺的精湛。挂艾虎是驱邪辟祟的物件,也是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认为它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古老的《岁时广记》中,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纷纷采杂药、捉蛤蟆,用以制药。这一习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的传说。在江苏等地,人们在端午日捉蛤蟆,取其汁液制作中药蟾酥;杭州的人们则将蛤蟆制成小儿的消火清凉药物。还有将墨锭塞入蛤蟆口中晾干,制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消散。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

端午节沐浴兰汤是古老的风俗。《大戴礼》和《九歌·云中君》都有记载。这里的兰并非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明代人因兰汤难得,便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身而浴。如今在广东等地,仍用艾、蒲等香草煎水洗浴,全家共浴,此俗尚存,据说能治疗皮肤病、驱除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和朱砂酒也是端午的传统习俗。人们以酒洒喷,驱邪解毒。蒲酒味芳香,加入雄黄、朱砂等后更增药效。如今在广西宾阳等地,仍有售卖雄黄、朱砂等药料,人们将其浸入酒中,再用来洒墙壁角落、门窗等,以驱毒虫。有的地方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寓意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看,仍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在北方一些地区,端午节时喜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而在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则去郊外采草药,熬凉茶喝,对健康有益。挂艾草、菖蒲和榕枝也是端午的习俗。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人们会在门口挂这些植物以驱邪除魔。宝山县有句谚语:“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可见端午节养生的重要性。

躲端午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俗信认为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需要避忌,因此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雨是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之一。人们相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划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激动人心的活动之一,人们驭驾龙舟纪念历史人物。

随着龙船奋力划动,歌声悠扬。湖北秭归的龙船歌声尤为壮丽,与当地民歌和号子完美融合,声震人心。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从四月龙船下水唱到端午,内容丰富多彩。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和闹钟馗一直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活动。钟馗画的历史悠久,最早由画圣吴道子创作。据说唐明皇曾梦见钟馗捉鬼,后来钟馗画逐渐流传至民间,多在端午期间绘制和悬挂,以驱邪除害、祈福祛凶。

斗草游戏源远流长,虽起源无考,但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每年端午节,人们会采药插艾,举行斗草比赛。比赛时,参赛者以植物叶柄相勾相拽,断者为输。这一游戏兼具植物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妙趣。

除了上述活动,端午还有射箭、打马球等习俗。金代的插柳射柳习俗更是别具一格。至明代,人们还会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北京还有游天坛的风俗,人们会在端午前群入天坛避毒。上海则有钟馗赛会,男子扮成钟馗,手挥宝剑,穿行街市以驱祟。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等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

在这个充满传统气息的节日里,各地都保持着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趣味。从龙船赛到钟馗画,从斗草游戏到射箭、打马球,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