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有什麽风俗吗-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华的东三省,尤以辽宁为最多。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都市,均有散居的满族人群。
满族的根基深厚,其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生活。1644年清军入关,一统中华,形成了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更名为满族。
满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诞生于16世纪末,是借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在17世纪四十年代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使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以来便热爱歌舞,古代舞蹈多源于和战斗活动。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女性则偏爱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耳环,腰间挂手帕。入关后,满族服装与汉族逐渐趋同,但旗袍却以其独特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
满族人极为重视礼节和习俗。在路上遇见长辈时,需侧身微躬,垂手致敬;亲友相见除了握手问候外,还有特殊的接面礼。春节时更要拜两次年,表达对旧岁的辞别和新春的迎接。
满族传统住房通常为三间,大门朝南,西间为贵,中间为堂屋,东间为下屋。室内设有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则居南炕。室内西炕不可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这是满族的一个重要忌讳。满族人还禁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
满族婚礼融合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汉民族的风俗礼节。订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双方家长熟识并有意联姻,另一种是双方互不相识,通过媒人牵线并交换门户贴等方式确定婚事。婚礼过程中还要检验双方的生辰八字。
在满族的婚礼中,还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如放大定、放小定、喝迎风酒等。结婚当天,新娘离家借宿寓所,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用彩车送亲并由哥哥护送。当喜轿车抵达新郎家时,需经过火盆以示避邪。新郎需向轿门射箭以驱赶随轿的鬼怪。随后新娘与新郎一同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北斗、撇盏等。最后新娘进入洞房时需跨过放有马鞍的门坎。新房床铺由全科人铺设并在房内奏乐以示喜庆。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性的习俗如照铜镜、抱宝瓶、揭盖头等。
满族的食俗也独具特色。农忙时日食三餐而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以小米、高梁米为主并喜加小豆或粑豆。东北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并喜食玉米面发酵做成的“酸汤子”。此外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已成为宫廷主食如御膳“栗子面窝窝头”。满族还以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度过寒冷的冬季。满族历史悠久,腌渍蔬菜的技艺可追溯到清顺治年间。满族人民钟爱猪肉,烹饪时常用白煮之法,使得猪肉的味道更为鲜美。在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以其经营的白肉血肠,展现了正宗的满族风味,吸引了无数食客。
典型食品丰富多样,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独特的代表性食品。白肉血肠、火锅、酸汤子、清东陵糕点是满族的四大典型食品。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节日习俗与食品。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节日,满族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如在颁金节,满族庆祝族名的正式确立;在上元节,妇女们进行“走百病”活动,祈求健康;在清明节,满族人在坟上插柳以示后继有人;在端午节,满族也有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满族还有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食品。
在满族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传统节日外,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满族的文化生活,也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活力。腊月初八,满族人家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了家人享用,还要分送亲友,传递着满族的热情与喜悦。
满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无论是食品、节日还是体育活动,都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