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月(文明旅游日)
1. 文明旅游日的光辉启程
2015年4月2日,国家旅游局挥毫泼墨,制定了《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这份《规范》宛如一幅细致的画卷,分为七部分,自2015年5月1日起,为旅游行业描绘出一条文明之路。
2. 文明旅游,踏出的每一步都是风景
礼仪如砖,忠孝如瓦,品德如梁,文明如基,我们共同筑造文明的家园。轻声细语,莫让山花受到惊吓;谦恭礼让,彰显文明的可贵。每一次旅行,都是对文明的追寻。一花一草皆有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每一步的文明行走,都为旅途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3. 文明旅游日,宣传的脚步不停歇
我们不断提升景区建设水平,从园林绿化到夜景亮化,从安防监控到景观雕塑,一切都在为游客营造更好的旅游体验。我们加强景区重点区域的整治建设,发放文明旅游宣传资料,播放公益广告,设立志愿服务岗。利用网站、微信、LED电子屏等平台,强化文明旅游的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氛围。我们还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流程,让游客感受到更满意的服务。
4. 文明旅游与日语的交融
有人说日语与苏州话相似,这并非错误。无锡与苏州同属吴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日语的形成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汉字对其影响显著。假名是根据汉字部首延伸而来。在历史上,日本曾受到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影响,隋唐时更是引入唐音。对于学习日语的北方人,确实不如江南一带的吴语地区的人更有优势。
5. 文明旅游日:对游客行为的温柔提醒
在景区游览中,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对景区资源造成破坏,也影响了其他游客的体验。这些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意丢弃废弃物的行为;另一类是不遵守景区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为了约束这些行为,景区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通过游客教育管理方式,让游客认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其次是员工示范管理方式,通过员工的言行为游客树立榜样。例如黄山环卫人员用实际行动告诉游客应如何保护环境。现在一些景区在游客管理方面仍需探索和创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我们要为景区的更好发展做出努力。
6. 追寻文明旅游日的脚步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一场教育部门和学校精心组织的探索之旅。这是一次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还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让我们共同期待每一次的研学旅行都能成为一次文明的旅程。在2013年早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想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这不仅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教育革新,更是一场孩子们即将启程的奇妙旅程。
紧接着,在2014年4月的一个明媚春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王定华司长,在盛大的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揭晓了研学旅行的具体定义。他描绘了研学旅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像探索未知的旅人一般,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进行校外参观体验。他们动手实践,共同体验,分组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这样的研学旅行,无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
时光流转到2014年底,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王定华司长再次强调,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他深入阐述了研学旅行的四大重要意义:不仅是贯彻教育改革规划的重要措施,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更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还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2016年,国家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意见明确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定义: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样的研学旅行不仅能帮助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让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更能满足学生旅游需求,从小培养他们的文明旅游意识。
可以说,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的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逐渐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带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