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历史
灵山,一座融汇了道、佛二教文化的圣地,被誉为江南的宗教名山。这里,历史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胡昭、葛洪等道家大师曾在此结庐修真,传承千年道统。南宋辛弃疾、明朝夏言等文人墨客亦在此留下千古佳作,赞美灵山的壮美景色。
始建于东汉的的石人殿,历经千余年依然香火鼎盛,每年阴历九月初一至初十,吸引了闽、浙、皖、赣四省乡民前来朝拜。除此之外,灵山还保存了大量古建筑、古遗址及石刻等文化遗产,如石人古街、望仙桥头古村遗址等,展现了灵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灵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被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自汉末以来,道教在此生根发芽,历经唐、宋的鼎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正一派虽不如前兴盛,但依然有道士以超度亡魂和驱邪降妖为业,传承着道教的文化传统。
胡昭,这位河南颍川名士,在灵山潜心道学,结炉炼丹,济乡人沉疴。他的事迹以及后来的影响,使得灵山成为道教的重要圣地。与此葛洪也在灵山结庐传道,收徒炼丹,将仙道思想传给了一代代的弟子。张道陵在贵溪龙虎山创教的正一派也深入灵山各大村庄,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宗教文化。
灵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观光。他们的诗篇赞美了灵山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灵山依然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其神秘的面纱。
在新的历史时期,灵山依然保留着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魅力。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灵山的未来将更加美好,期待着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探索这片神秘的土地。灵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这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在古老的灵山地区,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始于东汉,而在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当时,唐王朝尊崇道教,老子被尊为太上玄皇帝,《道德经》等经典被誉为真经。在德宗年间,严重的干旱使得刘太真和李德胜被委以重任,拜祀胡昭祈雨。他们的祈祷得到了回应,带来了甘霖,因此他们与胡昭一起被皇封为将军,隐君祠也改称为将军庙。从此,石人殿的兴盛持续了千年。
到了宋代,道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尊崇,多位神灵得到了皇帝的封赐,如胡昭被封为灵助候、刘太真被封为助顺将军等。根据唐代的《云典》记载,灵山地区曾有99所宫观,绝大部分都建在奇峰秀谷之中。在元代和明代,道教受到了打击,道观数量锐减。
著名的道观石人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西晋太康元年建征君祠开始,经过唐、宋的发展,其影响力逐渐扩大。道观内庞大的建筑群气势雄伟,道徒众多,威名远播。还有至德宫等道观也曾经兴盛一时。
随着历史的变迁,佛教在灵山地区逐渐取代了道教的地位。佛教的宗教活动主要包括早晚功课、功德课和朝山进香等。寺庙如天心寺和石城寺等都曾经兴盛一时,僧侣众多,信徒络绎不绝。它们也经历了衰败和重建的过程。
如今,尽管道教和佛教在灵山地区的影响已经不如过去,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对于信徒来说,这些寺庵和道观不仅仅是祈祷的地方,更是心灵的归宿。对于游客来说,这些古迹则是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让人流连忘返。
灵山地区的道教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历史和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这些寺庵和道观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在1997年,一群三宝弟子满怀热忱地募资重建了一座古老的寺庙。到了1999年,他们完成了大雄宝殿的修建,这座大殿占地765平方米,正殿里供奉着如来等三尊大佛,两旁则摆放着文珠、普贤、慈航和十八罗汉等佛像。如今,这座古寺仍在复建过程中,未来还将有天皇、三圣、观音、伽竺、地藏等五大殿以及斋堂、膳堂等众多附属建筑。整个寺庙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将达到惊人的10000平方米。
寂照院,在清同治时期的《上饶县志·寺观》中有记载,它位于石人乡,建于宋淳祐年间。然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废弃。白鹤山寺则坐落在清水乡的灵山支脉白鹤峰上。据说在明嘉靖年间,常有群鹤翱翔于此,因此得名并建立了寺庙,大殿里供奉着佛祖和白鹤仙翁像。寺庙历经多次修缮,最后一次是在1996年。新寺依山而建,三个大殿拾级而上,巍峨壮观。
峰顶院位于石人峰右鹰嘴峰下山谷中,建于明朝,清朝时最为兴盛。然而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逐渐衰落。如今这里已改建为“金石山庄”,林木葱笼,风光秀丽,成为游人常来观光的地方。横峰寺是通往灵山的首寺,始建于何时并不清楚。但在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它因供韦陀神像而被立碑。到了嘉庆五年,它正式被称为横峰寺。后来经过灵月师太的主持和修缮,寺庙香火鼎盛。在白云寺的脚下,有一个叫上天堂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这座寺庙始建于何时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明清时期香火旺盛时曾有数十名僧侣居住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重建在了天堂自然村的怀抱中熠熠生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