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十六的“尾牙”,标志着祭祀活动的开始,为迎接新年习俗拉开了序幕。传统的“尾牙”仪式上,祭品都是寓意吉祥的食物,如发菜蚝豉(寓意发财好市)、鱼(年年有余)、柚(年年都有)。这一天,老板会在“尾牙”宴席上请员工吃“无情鸡”,寓意着一种特殊的解雇仪式。吃虾则是因为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希望通过吃虾来欢笑庆祝。
农历腊月廿四,即小年夜,也被称为“交年”。这一天是谢灶之日,人们向灶君祈求在来年向玉皇大帝汇报时能够口下留情,隐恶扬善。谢灶的供物包括清水、白米、甜食以及两碌长蔗、片糖、柑等。其中,两碌长蔗的作用是给灶君当天梯,返上天庭;甘蔗则祈求做事善始善终。片糖代表甜食,以前的人没有糖果的甜品,所以用片糖;柑则取其广东谐音“金”。北方的小年氛围十分浓厚,民间有置办年货、扫房、贴春联等习俗。
年廿五开始,家家户户都忙于制作贺年食品。虽然现在已经很少家庭会自制油角、煎堆与年糕,但“开炸”、“蒸糕”等制作贺年食品的日程仍然被保留下来。这一连串的工序十分关键,稍有不慎可能会为家庭带来厄运,因此负责这个步骤的主妇们严禁小孩参与,以免他们乱讲不吉利的话。
到了农历年廿八,春节将至,人们进行大扫除以除旧迎新。在这一天,扫把被认为是不洁之物,因此要收起。男人要剪发,女人要洗头。过年前的大扫除与往常不同,要将平时忽略的边边角角也彻底清洁。还要为神位和招牌更换“金花”和“神红”,寓意大吉大利,商务蒸蒸日上。
农历年廿九是“责年”的日子,人们会选购一些寓意吉祥的食物来准备过年。葱、芹、蒜都要留根,象征有头有尾。鱼则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鲮鱼是其中一种责年的鱼类,取其全身泛银、象征金光闪闪。在煎鱼之前要洒盐腌咸,按照习俗还要在鱼身上放红包和柑桔,然后放入米缸,象征丰衣足食。
到了农历年三十,也就是最热闹的除夕之夜,人们会行“年宵”、吃团圆饭、守岁卖懒。饭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等待新春的到来。此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个夜晚是最令人兴奋的,广东人会让小孩走上街头“卖懒”,边喊边走,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勤劳不懒惰。在大年初一的时刻,炮竹声声宣告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亮着全屋的灯,直到子夜时分,灯火通明的景象象征着希望和繁荣。接过财神后,压岁钱被放置在小孩枕头下,寓意着祝福与平安。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开始了大年初一的拜年之旅。
我们遵循着传统习俗,向长辈拜年,并遵守诸多禁忌。在这一天,我们避免使用利器、避免打破物品,甚至避免使用不吉利的语言。我们深信,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带来好运和吉利。
大年初一早晨,家庭成员们齐聚一堂,互相拜年。传统上,媳妇要早起向家翁家姑奉茶,茶中红枣和莲子寓意着甜蜜和和谐。大年初一还有吃斋的习俗,以表达对佛教的尊重和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随着初二的到来,人们开始重视开年饭。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菜肴,其中生猛鲤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红色的鲤鱼象征着大吉大利,而生菜则代表着生财。一些家庭还会准备烧肉和金钱菇,寓意着红皮赤壮、健健康康和金钱满地。年夜饭的菜式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深深的寓意和祝福。
大年初三被称为“赤口”,人们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避免遭遇不吉之事。如果这一天是吉日,人们仍然会进行一些适宜的活动。在北方,初二和初三则是回门的日子,这是北方人普遍遵守的规矩。
到了年初四,孩子们会前往文昌神庙拜祭,祈求学业进步。拜祭时,孩子们会带上葱、芹、蒜和文士扇等物品,寓意着聪明、勤力和功名成就。他们还会带着红包封和四支毛笔,以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七则是“人日”,传统上人们会吃粥以寓意丰衣足食。广东人则有吃及第粥的习惯,取其好彩头,寓意状元及第。
在这个充满传统和习俗的春节期间,每一个举动都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从年初一到初七,我们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和亲情,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