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为什么喜欢薰香?他们使用的香炉有哪些形制?
博主的“笑语千年”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汉代香炉的精湛之作,卓然堂珍藏的战汉青铜香薰令人瞩目。这些收藏品中,有一类独特的香炉脱颖而出。不同于常规的博山炉,这款香炉通过巧妙的炉盖设计,使烟气定向逸出,形成独特的烟柱效果。这一设计巧妙地运用了空气热力学原理,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描述的那样:“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经过精心测试,我们发现这种博山炉的独特设计是为了让烟雾沿着特定的方向流动,而不是无序地飘散。炉身设计有三个狭窄的涡轮片形裂隙,仿佛山峰之间的山谷,使烟雾沿着这些路径上升至顶峰融合为一股直冲天际的烟柱。冷空气从炉口进入,与炉内热气对流,推动烟雾升腾。
这类汉代博山炉极为罕见,卓然堂藏有四件此类香炉,每件都有独特的装饰技法。此次分享几件汉代青铜薰炉,希望藏友们能从中感受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我国历史上,香薰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文明细节的一种体现。除了护肤美容和消除疲劳的药用价值,香薰还具有缓解心绪、镇痛理疗的效用。古代上层社会精致生活中,香薰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至今,这种精致优雅的文化仍在传承,并增添了一层艺术色彩。
熏香由两大部分组成:香炉和香料。各朝各代的名流居士、文人雅客都对熏香情有独钟。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了多种香料,如般若、椒、熏草等。这些香料多来源于外国交流或通过丝绸之路引进。根据用途和香料种类的不同,香的种类繁多。除了实用价值,香还能制造雅致氛围、陶冶情操。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文化不断发展丰富。
人类使用香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艳后的时代。埃及艳后不仅容貌出众,还富有前卫思想和才学。她是数学家和化学家,擅长制作药草香料。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首次将薰衣草蒸馏制成精华油,是香料使用的一大进步。
在我国,香薰文化源远流长,更加丰富多样。《天香传》中记载着上古时期香文化的雏形。这些丰富的历史背景使得香料和香薰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精致生活的一部分。自古以来,艾草便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人们栖息于山洞之时,便用艾草燃烧来驱赶蚊虫。而金文中的“禋祀(yin)”,描绘的不仅是焚香祭天的仪式,更是一种驱除邪祟的效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春秋时代,于各类著作中频繁提及。
《拾遗记》记载,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进贡了珍稀的“荃芜之香”。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众多制香高手,如赵飞燕、苏轼、黄庭坚、王维等,不仅美人爱香,文人墨客亦是如此。
在文学巨著如《红楼梦》中,香的存在更是被赋予了神秘与梦幻的色彩。第五回的描述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被一缕幽香所吸引。这香源自诸名山胜境中的初生异卉之精,融合了各种宝林珠树的油制成,名为“群芳髓”。
古人将香料制成饼块,放入特制的香炉内焚烧。汉朝时期,作为陶器文化的末期,香薰炉的主要材料多为青铜和陶器。青铜香炉多为皇亲贵族使用,而陶器则在小地主富商家中流行。熏炉由底座、炉柄、炉身和炉盖构成,其中三足底座在电视剧中常见,无论是承重力还是美感都超越了前两种设计。汉朝出土的香薰以圆柄为主,炉身中置香料,炉身和炉盖多为镂空设计。
现代家中仿古香薰炉主要以瓷质和铜质为主,而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香薰炉都有其独特之处。如魏晋时期崇尚归隐山林气息,香炉便多了几分大自然的气息;隋唐时期则多崇尚修仙练道,香炉便有了炼丹炉的感觉。根据文人的脾性,后世还会仿古再造。汉朝时期的熏香炉承袭前朝样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豆型、簋型、鼎型等形制。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汉朝早期的香炉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早期炉身浅,炉盖低平,镂孔多为三角形,底部多为圈足;中期炉盖多为圆弧状,炉身饱满,炉柱增高;晚期设计更为复杂,开始出现螺龙纹、海水纹、流云纹等繁复的花纹。其中,博山炉是汉朝香薰炉的代表,因其炉盖似群山外观而得名。博山炉分为青铜和陶瓷两种材质,用途主要是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已出土的汉朝代表香炉中,博山炉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备受推崇。其造型以群山为主题,下有底座,外表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当炉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山形镂空中袅袅升起,仿佛置身仙境。这些博山炉为后世的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