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演变史是怎样的?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五十万年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的初始,我们的饮食文化就踏上了漫长的演变历程。石磨的普及,自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虽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原始简单,但已展现出人类对于食物加工的初步智慧。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即石磨的引入,是谷物初加工技术的一次飞跃。它的普及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状况。
相对于谷物的加工,周代的肉类加工更显考究。肉类切割的重要性与后期烹制等同,尤其是在王室贵族的祭祀、宴会中,肉类的选割及烹制由专门的官署负责。周人已懂得选择健康、无特殊腥臊味的畜禽,并辨别部位进行切割。切割的形状决定了菜肴的摆放和食用程序。
周代的“八珍”标志着烹饪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展现了周人精湛的技艺和科学性的饮食观念。“八珍”中的炮豚,其烹饪过程涉及烤、炸、炖等多种方法,工序繁复。“八珍”为后世各种菜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甚至在菜名上也有所继承,如“八珍糕”、“八珍面”等。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民族的融合,饮食文化逐渐分化出南北两大风味。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等地方风味菜的雏形开始形成。鲁菜源自古齐鲁饮食文化,烹饪技术发达;川菜融合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影响巨大的前身;粤菜则是结合了南方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利用广州地区的饮食资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汉朝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进一步成熟,皇帝拥有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加剧了。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引进了胡瓜、胡桃等物产,也把中原的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在汉唐时期,中原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菠菜、葡萄等。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这一历史时期,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共同饮食特色。今天常见的蔬菜中,中原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各占一半。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
中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从简单的火烤食物开始,到石磨的普及、肉类的精细加工、“八珍”的出现、四大菜系的诞生以及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食的追求和对饮食文化的热爱。自东汉以来,胡床作为西域传来的坐具,逐渐在中原地区普及。它的使用,改变了汉族传统的跪坐方式,人们必须双脚垂地而坐。这一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显著,到了隋唐时期,家具的高度不断增高,高足家具的品种日益丰富,椅子、桌子等新型家具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家具的变化,人们围坐一桌进餐的方式也变得自然而然。
唐朝时期,与域外的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当时的长安城中,胡人开设的酒店众多,这些酒店以花枝招展的胡姬相伴,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如李白等人常入这些酒店。这些酒店和胡姬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茶食随着茶叶贸易深入到辽金民族的生活中。在金人的重要婚姻典礼上,茶食作为正式饮品必不可少。茶食一般是先上一种类似于汉族常食的“寒具”,即炸制的大软脂、小软脂等食物,再上一盘蜜糕。只有在整个宴会结束,对待来参加婚礼的贵宾时,才会端上高质量的茶叶。茶叶成为富人的饮品,而普通人则只能饮用乳酪。
元朝时期,帝国的疆域广阔,饮食文化也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崇下诞生,月饼成为中秋不可或缺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了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同时也产生了至今仍广受欢迎的烤全羊等名菜。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以及元朝时期大量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来到中国,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了新的回族,并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这些交流融合使得元朝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