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江苏旅游 2025-03-26 00:29www.1681989.cn江苏旅游景点

清明节,古时亦被称为“植树节”、“踏春节”、“聪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反映物候变化和时令顺序的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风俗和某种纪念意义的节日。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踏青和开展体育活动的好时节。按照旧的习俗,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祭祀死者,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后来与寒食节相结合,形成了现今的清明节。关于寒食节,有一个感人的传说: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肉救重耳。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对介子推却忘记了封赏。当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隐居绵山。晋文公用火烧山来寻找介子推,却不幸将他母子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又称“聪明节”,江南民间有此生子最佳的说法。至今,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仍然盛行,如祭祖、植树、踏青、吃青团子等。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节里,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恩之心,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珍惜生命、拥抱春天!晋国的百姓在介子推的仁德之下安居乐业,对他淡泊名利、忠诚国家的精神怀有深深的怀念。为了纪念介子推,每逢他逝去的那一天,人们禁止烟火,用面粉和枣泥制成燕子形状的食物,杨柳条串起,插在门上,期盼他的灵魂归来,这食物被称作“之推燕”。自此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成为了举国隆重的节日。

寒食节这天,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无论是北方的枣饼、麦糕,还是南方的青团和糯米糖藕,都寄托着对介子推的怀念。清明节时,人们则戴柳圈、插柳枝,以示纪念。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风俗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源于寒食节禁火的需要,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防止寒食冷餐对身体的不利影响。这个节日既有对逝者的哀思,又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

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一项古老习俗。秋千最早称为“千秋”,后因避讳而改为秋千。这一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勇敢精神,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儿童。

蹴鞠也是一种清明节时的游戏。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内部填充毛发。相传这是黄帝发明的,最初是为了训练武士。

踏青是清明节的另一重要习俗。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我国民间一直保持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种植树苗的成活率很高,因此我国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甚至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间在风筝上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空后,会剪断牵线,任由清风将它们送往远方,传说这样能带来好运和消除疾病。

Copyright © 2017-2025 www.1681989.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