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期间东南亚及印度、非洲沿岸的国家的情况,王朝名称、国王、名人等,越详细越好。
郑和首次扬帆下西洋,在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的六月,他率领的船队乘风破浪,顺利南下,目的地是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那时的爪哇,即今日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是南洋的交通枢纽,人口繁盛,物产丰富,商贸兴隆。
郑和的到访并非一帆风顺。当时,麻喏八歇国的东王和西王正在内战,东王战败,领地遭西王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在集市做生意时,被误认为援助东王,遭到西王误杀,共失去一百七十名英勇的将士。面对这样的血案,部下军官纷纷请求向麻喏八歇国宣战,为死去的将士讨回公道。
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他深知一旦开战,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甚至可能使沿途的西洋国家对明朝产生敌意。他也了解到这次事件是一场误杀,西王已经表现出深深的悔意和歉意,并愿意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和以大局为重,决定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解决这一事件。明王朝在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这一决定让西王深感感动,从此两国和睦相处。
印尼的学者对郑和的评价极高,他们认为郑和的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但在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他真正动武的只有锡兰一次,且那是被迫无奈的防卫性作战。在处理“爪哇事件”时,郑和表现出的克制和理智令人敬佩。他坚持和平使者的角色,传播“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在随后的几次下西洋中,郑和船队到访了许多国家,包括渤尼、暹罗、真腊、满刺加等。每次航行都充满了挑战和冒险,但郑和始终坚持以和平为目标,以友谊为纽带,加深了中国与各国的传统友谊。他的航行不仅是一次次的商业交流,更是一次次的文化交流,他为中国与海外的友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本段的第五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这次航行跨越了广阔的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船队在锡兰分派了船队前往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地。每一次航行都凝聚了郑和的智谋与勇气,展现了他作为和平使者的坚定信念。最终,在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载誉而归。第六次航行之际,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搭载十六国使臣返航。为了追逐东北季风,郑和迅速集结船队,跨越了广阔的海洋。他们的足迹遍布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等多个国家。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满载荣誉的船队回到祖国,其中不乏来自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的使节。
第七次航行中,宝船自龙江关启程,在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的指令下,郑和再次扬帆远航。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历经艰辛终于在刘家港集结。在那里,郑和等人立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记录了他们的辉煌历程。之后,船队还曾在福建长乐太平港的南山三峰塔寺刻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这两块石碑详细记载了他们前六次航行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发,跨越了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等地。这次航行甚至远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当船队航行至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不幸病倒,最终在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于印度西海岸古里离世。
在郑和离世之后,他的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历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最终回到太仓刘家港。这一伟大的航行队伍在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抵达南京,其规模据记载达到了27550人。他们的航行不仅是一次地理大发现,更是一次文化大交流,为人类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