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拓有厦门特色的旅游业(厦门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厦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虽然厦门市早已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强。目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8%,与其他行业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厦门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深度不足,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目前,厦门正处于由观光型旅游城市向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的阶段,但在旅游资源挖掘和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仍显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娱乐、消费等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显滞后,缺乏面向高端游客的商圈。厦门的娱乐消费业主要以传统的酒吧、夜总会、温泉等项目为主,缺乏面向高端白领的高档购物场所和特色休闲娱乐项目。现有的商圈存在商品低档化、同质化的问题,难以吸引高端游客。
针对这些情况,厦门应当在特色旅游、文化旅游和涉台旅游方面下功夫。统筹规划促进发展,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建议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中心城市的定位来重新规划,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构建旅游大格局。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使旅游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
还应挖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旅游。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举办各类海上活动,带动游艇消费产业聚集;完善园博苑的娱乐消费配套项目,打造水上嘉年华;借助五缘湾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精品;挖掘温泉旅游资源,打造海峡西岸温泉游知名品牌等。
一、深度挖掘郑成功文化,打造厦门旅游名片
为推广厦门文化旅游,郑成功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品牌。建议举办一台富有闽台特色的文艺演出,展现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壮举,以及鼓浪屿东西方交织的历史文化和海峡两岸的渊源交流。邀请知名导演和演员参与创作演出,形成类似“印象漓江”的高知名度文化旅游品牌。将闽南印象元素如南音、高甲戏、布袋木偶和闽南歌等整合起来,依托各个区,每年举办闽南文化节,形成“一区一品”的文化旅游特色。
二、建设闽南文化街项目,打造夜间旅游新亮点
为了丰富厦门的旅游资源,应建设一批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街,如鼓浪屿感情文化街、中山路步行街等。丰富和完善特色夜间游项目,学习法国“红磨坊”的表演和经营方式,借鉴台湾的夜市旅游经验,形成闽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三、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村建设,拓展旅游市场
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区域应加快建设4A级的休闲度假旅游景点,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的方式,示范先行,以点带面,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四、抓住机遇,深化涉台旅游合作
厦门应加大对台游厦门中转项目的开发力度,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台湾和大陆的游客中转厦门。争取对台游相关扶持政策和更开放的特区旅游政策,如降低厦金航线的船票价格,争取早日开通厦门至澎湖的包机等。
五、培育高端旅游业,推动区域性旅游联动
厦门应大力发展游艇旅游、会展旅游和高尔夫球运动等高端旅游业,带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增长。推动区域性旅游中心建设,与泉州、漳州、龙岩等市合作,构建覆盖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2小时旅游圈。厦门还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如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等,继续提升旅游经济。
厦门,这座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城市,早已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些高科技产业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更为厦门赢得了全球的关注。
厦门的旅游业也在近年来崭露头角。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使得厦门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居住和旅游胜地。许多北方人更是将其视为冬季的避寒胜地,纷纷前来观海赏景。更为独特的是,厦门与金门隔海相望,成为游台湾的最佳出发地,吸引了大批两岸游客。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和旅游业,厦门的外贸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亮点。厦门港自1843年开港以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壮大。这个位于福建省东南的港口城市,面向东海,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水相望,是东南海疆的重要门户。
厦门港包括厦门市和漳州市的十大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海岸线资源。规划形成的码头岸线总长约94公里,主要的港口资源分布在环厦门湾和环东山湾。这一重要的港口设施为厦门的外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得厦门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厦门以其独特的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业和外贸港口优势,正逐步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这里不仅有高科技的繁荣,更有文化的底蕴和自然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探索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