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与禁忌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新年的禁忌与习俗
中国,一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内涵之深,犹如江河湖海。从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中,衍生出了许多传统习俗和禁忌。尤其在热闹非凡的新年期间,这些禁忌更是被老一辈人反复叮嘱,希望后辈们能够遵守,以祈求来年好运。据说,这些禁忌确实有着神奇的灵验性。
农历新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节,是从初一到初五这段时间。但通常,我们会将前后的几天都纳入庆祝范围,直到十五后,节日的气氛才会逐渐淡去。
在这一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禁忌:
1. 说好话,忌骂孩子: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在初一被责骂,那么一整年都可能会遭受责骂。这一天我们要说好话,避免说出不雅之言。如果孩子不小心说错话,大人会立刻安慰并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果不小心摔破东西,也会用“打发打发”来化解。
2. 忌打扫和将垃圾扫出门外:在过年期间,我们要尊重“灶王爷”,送走他后,要在年三十夜之前完成打扫,这被称为“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义。从初一至初五,我们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以免将家中的财气扫走。
3. 初一、初二忌洗衣:因为水神的生日恰好在这两天,所以忌讳在这两天洗衣服。
4. 忌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认为这样会让人整年都被催促着做事。
5. 已婚女子忌初一、四、五回娘家:传统习俗认为,在这几天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
6. 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不要打扰还在睡梦中的人,要等到他们起床后再进行拜年,否则可能会让他们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7. 忌吃鱼头、鱼尾: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品,寓意“有余”。在吃鱼时,要留下头尾不吃,表示来年不仅有吃有穿,还有剩余。
8. 忌讨债:传统观念认为,过年期间无论是被人讨债还是讨债的人都会很倒霉,因此忌讳在此时讨债。
春节,作为我国古老的节日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等。这些习俗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流传至今。例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我国春节扫尘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人们通过这一习俗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都扫出门。贴春联则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通过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年画也是春节挂贴的一种普遍形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寿星、寿桃等经典图案和主题如《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等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这些传统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福之情。春节,这个古老而隆重的节日,在华夏大地上弥漫着喜庆与祥和的气氛。一幅幅流传广泛的年画,生动描绘着节日的欢乐场景。
提及年画,民间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老鼠娶亲》。这幅年画描绘了老鼠遵循人间习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是郑曼陀创新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他将月历与年画融为一体,开创了这种艺术形式的新纪元。时至今日,这种年画仍风靡全国。
守岁,是春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年俗活动。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早有记载。除夕之夜,人们通宵守夜,迎接新岁的到来,象征着驱走邪瘟病疫,祈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一习俗逐渐盛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写有“守岁”诗。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说到春节,怎能不提爆竹?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燃放爆竹是中国家庭的第一件事。爆竹声起,寓意着旧岁已去,新年来临。爆竹的起源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我国的浏阳、佛山、宜春等地,生产的爆竹品种繁多,品质上乘,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各地。
新年的初一,拜年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走亲访友,互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族长带领多人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相约拜年,也有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登门拜年,还出现了贺年片。在拜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祝长寿安康,长辈则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平安度过一岁。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春节前的食品准备是一项重要任务。腌制腊味、蒸年糕等食品是必备的。我国的许多省份都有腌制腊味的习俗,其中广东的腊味最为著名。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不同地方的年糕口味各异,有的甜咸兼具,有的则只甜或咸。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煮汤。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是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馅五花八门,各种食材都可入馅。正统的吃法为清水煮熟后沾上特制的佐料。也有炸饺子、烙饺子等吃法。因为饺子的“饺”和“交”有相聚之意且形似元宝,所以过年吃饺子带有团聚和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祥和的节日,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美好的习俗和文化传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