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龙舟象征-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璀璨明珠——端午节。这个节日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称为端五、端阳。端午节的别称众多,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等,尽管名称各异,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中国人过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习惯根深蒂固。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加上各种传说故事,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比如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和艾草、游百病、佩香囊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经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被广泛接受的是纪念屈原的传说。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因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而被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在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与伍子胥、孝女曹娥等有关。伍子胥名员,是楚国人,因父兄被杀而投奔吴国,助吴伐楚。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最终被赐死并投江。端午节也被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同样地,孝女曹娥为了救父投江的故事也与端午节紧密相连。
另外一些说法则把端午节的起源与古越民族图腾祭联系起来。近代的考古发现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表明这里的人们自称为龙的子孙,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也有青铜器。印纹陶鼎是他们特有的生活用品,也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节日,无论是纪念屈原、伍子胥还是孝女曹娥,或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都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秦汉时期,百越族群所创立的端午节,用以祭祖,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百越族群已融入汉族,其余则演变为南方诸多民族的传统。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其中赛龙舟是最主要的风俗。
赛龙舟的起源与古代人们对贤臣屈原的怀念有关,他们划船追赶拯救屈原,后来演变为纪念性的竞渡。这一传统在吴、越、楚等地尤为盛行。早在战国时代,就有龙舟竞渡的游戏,既娱神又乐人。如今,赛龙舟不仅在中国南方盛行,还传入了日本、越南等国,甚至成为了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端午节还有食粽的传统。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花样繁多。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等。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了锥形和菱形。宋代时,已有蜜饯粽,说明当时吃粽子已很时尚。今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馅料丰富多样,北方多包小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等。吃粽子的风俗不仅在中国盛行不衰,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还有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的习俗。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而悬艾叶菖蒲则被视为重要内容之一。人们还会将艾叶和菖蒲制成各种形状的人形或虎形佩饰,美丽芬芳。艾和菖蒲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古人插艾和菖蒲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节也被视为“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进行洒扫庭院、挂艾枝等防疫杀菌的活动。
这个传统节日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庆祝时刻。从古老的诗篇中,我们追溯起源,感慨万分。
在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中,我们得知端午的传闻万古流传,与屈原息息相关。楚江的广阔无法洗去直臣的冤屈,令人心生感慨。殷尧藩的七律·端午则让我们看到少年时对节日的喜悦与老时的感慨交织。而张建封的竞渡歌则生动描绘了端午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五、重五、端阳等。“五”在我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阳数。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这些传统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但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接受。屈原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使人们愿意将这个特殊的日子归于他。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也有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等其他几种说法。恶日说和夏至说也是对这个节日起源的解释之一。
无论端午节的起源如何,重要的是这一天承载了我们的哀思和纪念。当我们划动龙舟、品尝粽子时,我们都在怀念那个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精神永存于我们的心中,激励我们前行。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我们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的象征。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踏百草、斗百草等,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节日,值得我们共同庆祝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