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优质旅游供给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今后五年我国文化发展明确了方向、指明了路径。《规划》中共有76处提到“旅游”,其中53处出现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部分,这其中又有超过一半表述集中在“丰富优质旅游供给”部分。这在很大程度反映了丰富优质旅游供给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一条串联了“吃住行游购娱”的超长产业链,旅游供给的提升是多层次、多指向、全行业的提升。丰富优质旅游供给,不仅是在游客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互交桥梁,也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将对促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丰富优质旅游供给可以从旅游产品的向外延伸、向内突破、提升内涵、打造品牌等4个方面重点关注。
一是抓住旅游供给向外延伸的机遇。《规划》提出,“推动旅游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实践活动等”。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对新鲜感的追求更加明显。优质旅游供给要立足市场需求,积极与不同行业、产业结合,进一步细分目标群体,进一步提升品质,努力抓住发展先机。
,要关注产品供给在不同行业上的结合,做好“旅游+”文章。如山西大同、太原等地将老矿区开发为旅游景区,通过地质景观、矿井体验、工业科普等将工业遗址和旅游结合,拓宽了旅游供给的领域,对一些喜爱工业的游客和研学群体产生吸引力。
,在形式上注重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合作共赢的,还要注意旅游产品在具体落脚点上的结合,即要有真正可以让游客愿意消费、能够消费、持续消费的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产品,进而达到“1+1>2”的效果。如吉林省通化、白山、吉林等地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工业遗址、冰雪运动相结合,为游客打造出更丰富、更多元的旅游体验。
二是找到旅游供给向内突破的关键点。丰富优质旅游供给,不仅要让游客有更多的可选择产品,还要紧扣“优质”要求,实现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提档升级。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才,尤其要加强3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第一类是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的管理人才,这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优质旅游供给的领军人物;第二类是专业的产品策划设计人才,他们可以提供优质旅游供给创意,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第三类是一线服务人才,这是游客能否获得高品质出游体验的最直接因素,也是丰富优质旅游供给的基础。
除了人才以外,资金、技术也是旅游供给向内突破的重要因素。尤其在资金方面,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投资,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短期效益,而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营商环境吸引资金,以真诚守信赢得投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真正让那些愿意且能够提供优质旅游供给的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三是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建设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实践看,在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兼顾休闲、娱乐功能的旅游产品,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优质旅游供给要紧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供给,要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立意要高,产品要实,精神内涵转化要准。
以研学旅游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小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认知水平逐步提高,这就倒逼研学旅游产品从以往简单的游览、讲解模式,向多元素嵌入、多维度体验、“实践+理论”同步提升的模式转变。如浙江省开展的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就为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活力。
四是打造旅游供给的品牌美誉度。旅游供给是否优质,决定权在于市场、在于游客。市场的认可、游客的口碑是旅游产品市场竞争的最有力证明,是旅游供给质量评价的最重要指标。
打造旅游供给品牌美誉度是丰富优质旅游供给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创新,根据不同游客群体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特色化营销,寻找旅游供给突破口,如可组织一些优秀的导游、讲解员、地方文化专家等,多形式、多元化、多方位宣传当地的旅游产品、民俗特色,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强游客的评价反馈,持续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畅通反馈渠道,保证游客的意见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处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才是真的优质旅游供给,才能切实有力地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